中国哲学小史

冯友兰
导 读 《中国哲学小史》(以下简称《小史》)是冯友兰先生应商务印书馆万有文库“百科小丛书”邀约出版的一部哲学史,初版于1933年。此时冯先生的成名作两卷本《中国哲学史》已经出版。本书因为定位为通俗读物,所以篇幅短小,总共十三节,六万多字,但内容充实,论述精到,中国哲学的重要内容皆包括在内。冯先生在他另一部名著《中国哲学简史》(以下简称《简史》)的序言中曾说道:“小史者,非徒巨著之节略,姓名、学派之清单也。譬犹画图,小景之中,形神自足。非全史在胸,曷克臻此。惟其如是,读其书者,乃觉择焉虽精而语焉尤详也。”此所谓“小史”,指《中国哲学简史》,而之所以定名为“简史”,是因为先有这本《小史》。其实两本书的英文名皆为A Short History of Chinese Philosophy。冯先生对《简史》特点的描述,完全适用于《小史》。唯《简史》自英文翻译而来。原书的构想,是为外国人讲述中国哲学的历史,故内容简练而齐全,中西对比的文字较多。而《小史》则是为中国读者写的,目的在于真实地、总括地介绍中国哲学的一般情况,所以较《简史》更加精练、概括。 (一) 《小史》在写作之初,就设定了几个意向,一是延续《中国哲学史》,在当时国人西方哲学知识甚少的情况下,介绍一点西方哲学的基本知识。“哲学”本是日本人对philosophy一词的翻译,原意为“爱智慧”。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的中国,虽然国人对“哲学”并不太陌生,但中国有无哲学,尚在争论之中。中国人写的第一部中国哲学史,是胡适的《中国哲学史大纲》,出版于1919年。胡适的方法是汉学的,这部书对文字的训诂、考证比较详细,对史料真伪的鉴别占了大半篇幅,而对义理的体会、了解比较肤浅,所以金岳霖曾说这部书像是个研究中国思想的美国人写的,明确说西洋哲学与名学非胡适之所长。冯先生则不同,他所重在义理之学,而且他明确说过,在二十世纪二十年代中期,他的主观愿望…
作品载入中,请稍候 ...
扫码下载客户端
手机/Pad随时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