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之书
余世存
自序 行夏之时——关于二十四节气
图片
图片
借助于技术的加持,人类知识正在大规模地下移。孔子没注意到技术、文明平台演进的意义,他的“唯上知与下愚不移”看似有理,其实则误。在权力独大之前,知识也曾散布于人类每一个个体那里,由其自信自觉地发明、发现,“三代以上,人人皆知天文”即言此象;后来,权力绝地天通,民众既不能看天,也无在大地上自由迁徙行走的权利,知识由权威发布,万众只有深入学习的义务了。
关于节气、天文历法等知识也是这样为权力、少数人垄断。无论是在乡村还是城市,知道时间,懂得天时、农时、子时、午时及其意义的人并不多。直到民国年间,“教育部中央观象台”还要每年制定历书。到了20世纪80年代,挂历、台历等市场化力量打破了权力的垄断。今天,每个人都知道如何问时、调时、定时了。
我们的知识史带来的负面作用至今没有得到有效的清理,对很多现象、习俗、知识,我们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知其有而不知其万有。节气,这一传统中国最广为人知的生活和文明现象,不仅民众日用而不知,就是才子学者也少有知道其功能意义的。今天的人们在0和1组成的移动互联网上已经往而难返,熟视而无知无识,很少有人深入到时和空组成的坐标上认清自己的位置,更少有人去辨析时和空各种切己的意义。
时空并非均匀。一旦时分两仪四象,如春夏秋冬,我们必然知道自己在春天生发、走出户外,在冬天宅藏,在秋天收敛,在夏天成长。尽管圣贤对时间有着平等心,在“初日分”“中日分”“后日分”能以等身布施,但朝乾夕惕仍有分别。王阳明甚至发现了时间与世界的关联:“人一日间,古今世界都经过一番,只是人不见耳。夜气清明时,无视无听,无思无作,淡然平怀,就是羲皇世界。平旦时,神清气朗,雍雍穆穆,就是尧舜世界。日中以前,礼仪交会,气象秩然,就是三代世界。日中以后,神气渐昏,往来杂扰,就是春秋战国世界。渐渐昏夜,万物寝息,景象寂寥,就是人消物尽的世界。”
在传统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