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采的微言大义

刘小枫
弁 言 我国现代史上改天换地的政治伟人说过,要真正认识一个人,往往需要十几年甚至几十年的时间。我们若要认识某个历史人物——无论思想史还是政治史上的人物——同样如此,甚至即便用上一辈子时间,我们也未必能获得正确认识。毕竟,我们与历史上的伟大人物在心性品质上有难以估量的距离,除非凭靠历史人物之间的相互比较或思想史上的高人指点,我们很难企及他们的灵魂高度。 《诗》有之:“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史记·孔子世家》) 前人的灵魂高度不应该是我们认识历史人物的障碍,反倒应是我们修炼灵魂的动力。辨识历史人物的灵魂类型及其差异,通过灵魂对比识别灵魂的高低,尤其是看清其在历史中的德性闪失,即便是用上几十年甚至一辈子时间才有所得也值了。 1985年,我与苏克兄合作据英译本迻译俄国思想家舍斯托夫的《陀思妥耶夫斯基与尼采》。那个时候,我读不懂尼采,也不喜欢尼采,仅译出该书论陀思妥耶夫斯基的部分,尼采部分扔给了苏克兄——未料译稿后来被当时北京三联书店的责编搞丢了。 十多年后,朗佩特的《施特劳斯与尼采》开启了我理解尼采的视力,恍然若有大悟。即兴之下,我写了《尼采的微言大义》(载于《书屋》杂志2000年第10期)。文章刊出之后,随即受到坊间激烈抨击——显然,文章得罪了尼采所说的大众知识人。 自那以来,我一直致力于理解尼采,而这种努力实际更多着力于阅读柏拉图,而非仅仅阅读尼采。这里将晚近的几则习读尼采札记与二十年前备受争议的文章合刊,算是自己认识尼采的一个阶段性小结。 尼采的教训既是我们思考的路标,也是我们的思想绊脚石。 晚近十余年来,尼采作品的汉译蔚然可观,新译本迭出。《尼采的微言大义》写于二十二年前,所引尼采作品中译有些已显陈旧,十年前重刊时曾更新了个别中译文献,现一仍其旧,让它保留历史的原貌吧。 刘小枫 2022年初春 古典文明研究工作坊 哲学家——人类的“罪犯”? 苏…
作品载入中,请稍候 ...
扫码下载客户端
手机/Pad随时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