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宝火了

世界遗产地理
卷首语 相信不少读者跟我一样,前段时间被一档叫《国家宝藏》的文博类节目所吸引。这档节目在一干娱乐节目中脱颖而出,不仅在电视上取得不错的收视率,而且还上了网络热搜。可以说是近几年来质量上乘,既有文化深度又老少咸宜的节目了。随着《国家宝藏》的热播,还带动了博物馆相关话题的热议,火了一批博物馆和文物。尤其是节目中9家国家级重点博物馆的27件国宝级文物,通过荧屏被观众所熟识。 应该说,博物馆从未像今天一样如此火热和被关注。《国家宝藏》是其中较为新颖的例子。除此之外,近几年通过博物馆文创、博物馆数字化等项目的开展,也让博物馆文化开始走入人们的日常生活。以故宫博物院的文创产品为例,从朝珠耳机、雍正皇帝PS版耍宝卖萌,再到VR版的《清宫美人图》,通过创意设计消除了曾经横亘在博物馆与民众之间的鸿沟。而展览机制和策展人思维的变化,则让博物馆的展览越来越好看。可以说,通过不同途径和渠道,曾经深藏馆中的文物从活了起来到火了起来,开始频繁进入大众视野。本期杂志,我们就一起关注在博物馆内外发生的一系列变化。 为此我们特别策划了“国宝火了”的封面专题:《国宝使命》一文,记者采访了《国家宝藏》的制作团队,揭秘台前幕后,深度分析这档文博类节目热播的内在原因。《三个主题展背后的故事》以2017年三个具有影响力的大展为例,采访相关策展人,探讨策展理念的改变。除了策展人,我们还采访了三位与博物馆打交道的人,他们的所作所为也为文物走出博物馆推波助澜。而《台北故宫博物院:与年轻化的时代对话》《当谷歌遇到博物馆》则从博物馆文创及数字化角度,看文物如何走入日常生活。 与本期封面专题相呼应,“聚焦”栏目《文物“变脸”破局》则关注由于文物“破坏性修复”所带来的一系列问题。以修复之名,行破坏之实,这也是近几年文物界出现的一个新现象。典型案例有:野长城被砂浆抹平,辽宁省清代壁画中的仙女被修成“花大姐”,杭州民国古建筑被刷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