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史不忍细看

张朝山
前言 中国历史上有两个出了名的荒唐皇帝,一个是“何不食肉糜”的晋惠帝;另一个则是明武宗朱厚照:他看到宫廷房子着火,不急着救火,而是站在一边感慨地说:“好一棚漂亮的烟火!”明武宗是皇帝,挥霍得起金银珠宝、雕梁画栋,但江山社稷也能如此挥霍吗? 就在中华大地不时上演宫廷闹剧和政变丑闻的时候,地球的另一边,大国崛起的故事已经开演:文艺复兴、航海大发现、资本积累。这厢是风雨飘摇的末日帝国,那里却是欣欣向荣的升腾景象。为何这样一个泱泱大国不再前行,徘徊在中世纪的轮回中呢?这也许是中国历史上的斯芬克斯之谜,答案似乎就在眼前,仔细想想又好像不对。要解开如此难题,还应从更为细节的谜题开始。 翻开明朝276年的历史,特别是明朝宫廷史,里面充满了权与血的斗争场面:权力是各类悬案的终极谜底,鲜血则是权力斗争的必然结果。“争名利,何年是彻?看密匝匝蚁排兵,乱纷纷蜂酿蜜,闹攘攘蝇争血。”(马致远《双调·夜行船》)明初的政治屠杀到明末宫廷暗战,在权与血的官场政治中,仁义道德不是臧否人物的标准,也由此,晚明世林风气彻底走向堕落,甚至出现太学生(相当于现在社科院的研究生)为了巴结炙手可热的魏忠贤,上书建议将魏忠贤与孔夫子并列!这是真正善良的人们无法想象的咄咄怪事。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晚明也不是一下子堕落的。 太祖的文字狱、建文的仁柔、朱棣的篡逆、宣宗的特殊爱好、英宗的依赖心理、景帝的贪权、孝宗的畸恋、武宗的荒唐、万历的贪蠹、光宗的愚蠢、熹宗的颟顸和思宗的独断将明帝国一步步送上灭亡的道路,也给中华民族带来无数的后遗症。这些帝王性格上的缺陷是每个普通人都可能有的,如果不是权力,不是压倒一切的专制集权,恐怕不会将其性格上的弱点推到极致。张士诚、况钟、于谦、张居正、严嵩和魏忠贤是另外一类历史谜题,通过他们,我们能够大致了解帝国政界的运行方式:除个别例外,明帝国的官场是一个劣币驱逐良币的过程。 读史使人明智,确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