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讲座

韩兆琦
前 言 我系统读《史记》是从1959年冬在复旦大学读研究生时开始,我讲授 《史记》作品是从1963年秋后给北京师范大学本科生讲中国古代文学开始。当时伴随着读书讲课还写了一些“读史笔记”,重要的题目有«鸿门宴项羽不 杀刘邦»、«周亚夫之死»、«‹魏其武安侯列传›所展示的学术之争下面的夺权 与反夺权»等等,有兴趣的学生还曾借去传抄。我开设专题讲«史记»是从 1978年冬给“文化大革命”结束后第一届研究生讲课开始。讲课的同时写了几篇与«史记»有关的习作发表,如«司马迁的求实精神»、«关于韩愈的‹伯 夷颂›»等。随着1980年秋后给北京师范大学的本科生开设“«史记»研究课”,并着手编写这门课的教材,其间我的«史记选注集说»、«史记评议赏 析»、«史记通论»也相继出版,这门课遂成为师范大学中文系本科、硕士、函 授班、分校、夜大、自学考试等各方面学生的常设课程,时间达二十多年之 久。可以说,我这几十年来的教学活动与《史记》分不开,我这几十年来的主要学术研究也与讲授《史记》分不开。 我的习惯是站着讲课,站着讲课没法看讲稿,所以我在第一次讲述某个问题前通常是没有讲稿的,我只有讲课提纲与相应的引用资料。手里拿着 一张简单明了的提纲,偶尔看一眼;遇到该引用原文的地方再拿起桌子上的 原始资料读一段,这样讲课很自然。把讲课用的提纲与原始资料进一步加工成为详细的讲稿(也可说是文章)是不太困难的。但即使有了这些详细的 讲稿还是不能就照原样去给下一次听课的学生照本宣科,还是要写新的讲课提纲,以便讲课使用;而旧讲稿(也许是单篇的,也许是成册的)则可以发给听课的学生做参考。这就是我几十年来滚动教学的基本模式。 这些有关《史记》教学的讲稿大概可以分为三大类:第一类是对于司马迁其人与《史记》其书的总体介绍与评论;第二类是对于《史记》单篇教学的讲稿,分析评述作品的思想、艺术以及其他各种问题;第三部分是对于作者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