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结“假枪真罪”

香港凤凰周刊
卷首语 警惕网络寡头利用大数据控制民众 □ 周兼明 前些日子,大陆某互联网巨头在一公开论坛上称,中国人“对隐私问题没有那么敏感”,如果用隐私交换便捷性,“很多情况下,他们是愿意的,那我们就可以用数据做一些事情。” 这番言论,在网友中一石激起千层浪,反对之声迭起。有网友调侃道:“一不小心就被人给代表了;一不小心就变成了愿意拿隐私换利益的人;一不小心就变成了商人眼里的贱骨头。” 之所以有这番言论风波,是因为不久前,美国社交媒体巨头脸书公司刚爆出丑闻:一家名为剑桥分析的英国数据公司,涉嫌非法获取超过5000万脸书用户的信息,从而通过精准投放广告,可能影响了2016年美国大选。一位脸书用户,代表其他用户对以上两家公司提起了诉讼。对各界的指控,脸书创始人马克·扎克伯格在美国《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英国《观察家报》等报纸上登整版道歉广告。在道歉信中,扎克伯格称“我们有责任保护你们的信息”,并承诺将“禁止第三方应用获取用户信息”。 然而,美国的网民并不理睬道歉。美国联邦贸易委员会在声明中确认,已对脸书公司的隐私保护措施展开了“开放的非公开调查”。如果认定其违反了政府隐私协议,脸书有可能面临最高达两万亿美元的巨额罚款。在3月下旬的一周里,脸书股价遭遇接连暴跌,市值蒸发数百亿美元。 那么,中国人愿意泄露隐私、“用隐私换便利”吗?表面看,似乎是。比如我们用位置信息换来打车或外卖服务,用购物记录换来喜好商品的推荐,用搜索和阅读偏好换来精准的内容推送。然而,用户透露这些隐私,是因为在选择这些服务时,并没有其他可选择的余地。只要你选择某款手机软件,就只能同意那些注册协议中的“霸王条款”——属于逼不得已的“愿意”。如今,大量的科技公司已把收集用户的数据当作企业竞争的砝码,收集用户的社交习惯、收集用户的消费行为并形成报告。普通人的隐私权,一直在被互联网企业侵犯着,只是用户们并不知道自已的这些隐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