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林,亚历山大广场

[德] 德布林
译者前言 提起阿尔弗雷德·德布林(Alfred Döblin,1878—1957),中国的广大读者可能会感到陌生。然而,在德国文学发展史上,这个名字却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德布林不仅是屈指可数的现代德语经典作家,而且就其对二十世纪,尤其是战后德国文学所产生的直接、广泛而又持久的影响而言,恐怕连一代文豪托马斯·曼都难以企及。戏剧大师布莱希特生前就曾高度赞赏德布林的叙事艺术,把他尊为自己戏剧创作上的“教父”;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君特·格拉斯也把他奉为“恩师”,坦言自己在写作方面深受德布林的启迪。此外,现当代一批具有代表性的优秀作家,如克劳斯·曼,沃尔夫冈·科彭和阿尔诺·施密特等,均不同程度地受到德布林的影响。德布林对德语文学的杰出贡献,使他无可辩驳地成为国际公认的语言大师和文坛巨匠。 一 “我始终明白,我属于穷人的行列。这决定了我的全部秉性。”德布林晚年的这番自白可以视作他坎坷人生的真实写照。 1878年8月10日德布林在什切青城(今波兰境内)出生。父母均是犹太人,一共养育了五个子女。德布林排行第四。十岁那年,开裁缝店的父亲抛弃家庭,和店里一名年轻的女工一起私奔去了美国。迫不得已的母亲只好拖着一身的债务和一群孩子离开什切青,来到柏林,靠做苦工和亲戚的接济勉强维持生活。在舅舅和大哥的帮助下,德布林中学毕业后考入大学学习,是家里唯一的大学生。1905年德布林获得医学博士学位,成为一名精神病医师。几年后,德布林结婚生子,在柏林东部的工人区开设自己的诊所。直到离开德国之前,德布林都在这里行医。这段拮据清平的职业生涯成为德布林积累创作素材的一个重要来源。希特勒上台后,作为犹太人和进步人士的德布林不仅作品被付之一炬,而且人身安全也受到严重威胁。1933年2月28日,国会纵火案的第二天,德布林逃离德国,开始了漫长而又艰辛的流亡。他先在瑞士短暂停留,随后转到法国并于1936年取得法国国籍。当纳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