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宗棠

杨东梁
前言 在中国近代史上,左宗棠是人们熟知的、有影响的历史人物。那么历史上的左宗棠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一百多年来,由于论者所处的时代不同,其立场、观点、方法、角度也有很大差异,真可谓见仁见智。 晚清时期,左宗棠被称为“中兴名臣”之一,因为他和他的同僚们帮助清政府度过了一个动荡、飘摇的时期,使这个衰败的政权不致顷刻颠覆。中国有句俗话,叫“盖棺定论”,意思是指一个人须等其辞世后,对他的评价、判断才能最终确定。左宗棠去世后,皇帝颁布“上谕”,称他“学问优长,经济闳远,秉性廉正,莅事忠诚”,而且赐谥“文襄”。按照“谥法”的解释,所谓“文”是指“道德博闻”、“修治班制”、“勤学好问”、“锡氏爵位”;所谓“襄”是指“辟地有德”、“甲胄有劳”、“因事有功”。照惯例,做到大学士的高官,死后谥号第一个字一般可以用“文”,而第二个字“襄”则正是对他的“武功”,尤其是收复新疆的褒奖。《清史稿》“左宗棠传”在传后“论”曰:“宗棠事功著矣,其志行忠介,亦有过人。” 辛亥革命时期,民主革命的斗士为推翻腐朽的清王朝前仆后继,对于维护清朝统治的所谓“中兴名臣”自然目为“汉奸”,加以鞭挞。《民报》增刊《天讨》在“过去汉奸之变相”的标题下,刊登过身为禽兽的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的头像。不过也有些革命宣传家对左宗棠并不一笔骂倒,像章太炎既指责左宗棠“为虏将兵,以敌洪氏”,又肯定他治军严谨,不扰百姓,“士卒有创伤平民者,必诛无贷”(章太炎:《革命军约法问题》)。章太炎还视左宗棠为从古以来有大学问、成大事业的人物,赞叹“他那出奇制胜的方略,毕竟令人佩服”(章太炎:《演说录》)。 到了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时值日寇入侵,山河破碎,大片国土沦丧,民族危机空前严重。社会对历史上坚决抵抗外侮的爱国将领更有一种特殊的怀念。左宗棠因他收复新疆的功绩而重新被人们所关注。当时,《边铎月刊》上发表了一篇题为《左宗棠治理新疆政策之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