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格魅力修炼指南:成为理想中的自己,就靠它了!

哈佛商业评论
序 如何成为理想中的自己 最近几年来,演说类的节目、单口相声等很是火爆,一些片段让人忍不住“刷”上几遍。虽然很多都是节目效果,但是不可否认的是,我们已被吸引。在现实生活中也是如此,有些人看起来平淡无奇,却会不由自主地吸引人们的注意力,让人心生好感。我们把这归结为人格魅力——吸引并激励他人的能力。 魅力的希腊原文是Kharisma,意思是“神的礼物”,魅力的含义是极具风度、个人吸引力,能感染其他人的热情和投入。德国社会学家马克思·韦伯(Max Weber)将魅力定义为“具有神圣根源或有表率作用,具备这些特质的人会被当成领导者。” 很多人认为这是学不来的。他们觉得人格魅力是天生的,就像外向的人天生就善于表达和劝说。无论如何,像丘吉尔这样的人不是能教出来的。 事实并非如此,人格魅力不全是天生的,神经学家很早就发现,大脑可以根据现实经验自我调整。通过学习、练习,我们可以让自己更具备人格魅力。 本期增刊中《领导者魅力教程》一文提出,人格魅力的根源在于价值观和情感,它是亚里士多德所说的理性(logos)、人品(ethos)和情感(pathos)三者结合产生的影响力。这意味着,要想影响他人,必须运用强有力和合理的修辞,建立个人信用和道德信誉,并激发听众的感受和热情。 它研究总结了12项核心CLT, 9项CLT和语言相关:隐喻、明喻、类比;故事和逸闻;对比;修辞疑问;三个一组列举;表达道德信念;迎合群体情绪;制定高目标;传达实现目标的信心。此外有3项非语言CLT:声音变化、面部表情和手势。通过“领导魅力策略”(CLT)的训练,任何人都可以看起来更具影响力、更可信赖、更有“领导范”。 这些技巧的运用建立在对自身性格了解的基础上,当你对自己越了解,你就越能知道该在什么样的场景下去运用这些技巧,让自己变得更有魅力。当然,一般人都了解自己个性中某些特质的积极一面,但任其发展的话,我们的事业和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