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周刊·2014年第15期

香港凤凰周刊杂志社
从率先构建健康的资本市场着手改革 近日,国务院发布了《关于进一步促进资本市场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资本市场和媒体将之称为“新国九条”。这显然是因为人们仍没淡忘“老国九条”在2004年之后给资本市场带来的破局热情。当年以国企为代表的经济体顽疾缠身,与当下遭遇的房地产泡沫、经济转型困境有相似之处,资本市场能否带来可刺激循环的新鲜血液显得尤其重要。10年过去了,资本市场在国家经济体中的作用已完全彰显,如何构建一个高效、规范、开放的资本市场,事关中国经济未来的成败。 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近年中共高层特别重视对资本市场的政策支持,不断出台相关指导文件。这次“新国九条”,更是被视为统筹部署资本市场全面改革的一份纲领性文件。它明确给出了改革的目标:到2020年形成结构合理、功能完善、规范透明、稳健高效、开放包容的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当下的资本市场,虽然有了20多年的成长史,但仍处于有待完全发育的青少年期,如何弥补制度缺失、改变低市场化状态,成为能否激发资本活力与维护市场稳定的关键。 久已低迷的股市,对“新国九条”虽大唱赞歌,但这样的纲领文件对短期市场只提供一种心理支持,想药到病除,仍需假以时日。正因为“新国九条”涉及了资本市场的方方面面,既有对股市、债券、私募、期货等金融市场与参与机构的改革,也有对资本市场开放与风险防范的设计,从公募到私募、从场内到场外、从股权到债权都有战略性布局,如何落实这些战略的实施战术与细则,将成为决定改革成败的主要因素。“老国九条”也曾提出过减轻税负、完善退市等改革设想,但并未在市场层面真正落实。而有些改革措施,如当年新股发行改革,设想也很好,但因配套制度欠缺,最终并未取得理想的效果。 从市场反应看,人们是期待“新国九条”能给市场带来一些根本变化的。其一,“新国九条”首提“培育私募市场”,并单列一条,说明监管部门对私募市场的重视,明确了“对私募发行不设行政审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