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式的变更:新报刊史书写
黄旦
内容提要
本书所收入的诸篇论文,基本都是出自年青学者之手。作为复旦大学信息与传播研究中心“新报刊(媒介)史”的团队成员,他们力图改变中国报刊史书写的既有路径,即重内容,轻媒介,将后者视为一种中性的工具或容器,而是从媒介理论入手,把不同媒介概念化,并由此重新理解媒介及其历史实践,展现报刊与社会及人的新的面向。书中的论文虽然角度不一,研究的对象有异,各有特定的落脚点,但都显示出探索新的报刊(媒介)史书写方式的努力和勇气。各篇论文在切入角度、材料的使用、分析的展开及其结论上都有不同程度的新意,呈现出中国报刊史不同以往的面貌,同时也为改进并提高中国报刊史研究提供有益启示。 前言
大约是在三年之前(或者更早?)吧,我们组成了新报刊(媒介)史书写的团队,参与的成员基本上是复旦大学新闻学院已经毕业的并且是在上海工作的博士。这些同学原本对中国报刊史就有兴趣,其中不少人的博士论文做的就是这方面研究,有不错的基础。其实在这之前,大家互相之间本来也就时常有所讨论,只是有些零散且大多因事而起。鉴于此,我们就把大家组织起来,以沙龙的形式定期举办活动,一方面有一个共同讨论切磋的场所和氛围,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凝聚力量,形成共同体,在创新中国报刊(媒介)史书写方面互相激励一起努力,并命之以“新报刊(媒介)史书写”团队,以示师出有名。
除了团队成员间私底下不同渠道的交流,整个团队一般是一个月活动一次,大家或是共同阅读推荐的书,然后结合报刊史研究,交流阅读的体会和启示;或是团队成员报告自己最新完成的文章,大家互相评点,为下一步修改献计献策;我们也会一起组成Panel,参与某个学术会议,听取同道的意见。在这样的基础上,我们挑选其中比较成熟的文章,推荐刊物公开发表。总之,读书、谈体会,写文章、讨论,互为启发,激发想象,扩展视野,共同提高,推出成果,这使得我们这个团队几年来一直充满活力。虽然大家分处不同地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