翡翠谜中谜

午晔
前言 20世纪30年代,上海一位富豪眼见日寇肆虐,恐怕城池难保,于是把资产悉数变卖,用这些钱财购买了三块上等的翡翠原料。日军侵占上海后,因为这几块翡翠原石的外形和普通的顽石无异,没有引起任何人的注意,自然逃过一劫。很快,富豪携带石料远走他乡,下落不明。直到数年后的香港拍卖会上,一枚翡翠戒指拍出了四百万港元的高价,刷新了拍卖记录,这枚戒指便是富豪从自己收藏的一块原料上切出的。因为当时上海一座花园洋房的价钱仅为五千块大洋,一时间坊间震惊。但是待人们追寻货主的踪迹时,这位遁世多年的老人又一声不吭地消失在茫茫人海中。在之后的几十年中,每逢拍卖会上出现一些极品时,都会有传闻说它们出自当年那三块神秘的翡翠原石,但它们究竟身在何处,至今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翡翠,自从13世纪初叶时进入人们的视线,便因为它的美丽和神秘,成为人们追逐的目标。据《缅甸史》记载,公元1215年,珊尤帕受封为土司。他无意中在河滩上发现了一块形状像鼓一样的玉石,惊喜之余,认为是个好兆头,于是决定在附近修筑城池,并起名勐拱,意指鼓城。这块玉石就作为传世珍宝为历代土司保存。数百年后,一位云南的驮夫在从勐拱返回腾冲的途中,随手拾起路边的石头放在马驮上借以保持马驮平衡。回家后他发现,途中捡得的石头原来是翠绿色的,稍经打磨便柔光四射。此事一传十、十传百,吸引了很多云南人结伴去缅甸寻找珍贵的绿石头,将它们加工成珠宝玉器,经过滇粤运往中原腹地,最终促成了翡翠传入中国。 时过境迁的当下,走在滇缅边境,林林总总的珠宝店门口几乎都挂着赌石的牌子,引来无数游客驻足和参与。但是很少有人能分辨出来,有些店铺的石头中有至少一半并非翡翠原石,玻璃柜中挂着天价标签的珠宝也未必都是名副其实。这便是在数年前,当读者问我“能不能写一个故事,讲讲珠宝的鉴定和收藏”时,我立刻就想到“翡翠”二字的原因。 翡翠是最难鉴别的玉石,即使破开坚硬丑陋的外壳,它美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