贡布里希的艺术史论

张宏
引论 贡布里希(E.H.Gombrich,1909—2001)是20世纪西方最重要的艺术史家、艺术理论家、艺术批评家及美学家之一。1909年生于奥地利维也纳的一个中产阶级家庭,从小就接受了良好的家庭教育和系统的学校教育。他熟练地掌握了多门语言,为他将来跨学科学术研究奠定了语言基础。维也纳大学的自由学风,欧洲顶级艺术史学大师们的授课和培养,加上他本人聪颖勤奋,使得贡布里希迅速成为学界新秀被世人所知。二战期间为了逃避纳粹迫害,他去往英国,后移居英国并加入英国国籍。1936年起贡布里希就职于伦敦大学瓦尔堡学院,并在牛津大学、剑桥大学等任客座教授。他曾获得史密斯文学奖、奥地利科学与艺术十字勋章、黑格尔大奖、法兰西学院勋章,并获得牛津大学、剑桥大学、哈佛大学、伦敦大学等大学的名誉博士学位,2001年逝世。他在艺术与文化研究方面可谓一位百科全书式的学者,是集哲学、历史学、心理学、社会学、文学和音乐学等多种学科知识于一身的大师。从某种意义上说,贡布里希是德语国家艺术科学的集大成者,他把维也纳美术史学派的心理学方法提升到了一种高超的境界,把沃尔夫林的形式分析概念锤炼成一种更简洁、更概括的语言,把瓦尔堡的图像学改造为一种更客观的图像阐释学。他主要的理论著作有《艺术的故事》《艺术与错觉》《秩序感》《象征的图像》《图像与眼睛》《对原始性的偏爱》等,从中阐述了一种融合着西方古典学术、德国哲学传统、现代心理学、文化人类学、自然科学等学科的大艺术史观。上述著作连同他的其他著作,几乎阐述了艺术史的整个领域。 贡布里希是20世纪积极推动欧美学术界从艺术的视觉研究转向艺术文化研究的倡导者之一。在20世纪的艺术理论家中,贡布里希无疑是一位最独特的学者,他把维也纳学派的传统和瓦尔堡学派的传统融会起来,他把克里斯的心理学方法和波普尔的科学哲学方法统一起来,他把艺术研究的心理学派和文化史学派结合起来,使艺术史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