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蓑烟雨任平生(苏轼集)

陶文鹏 编著
图片 苏轼(1036—1101),字子瞻,一字和仲,号东坡居士。北宋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嘉祐二年(1057)进士,历任福昌县主簿、大理评事、凤翔府签判,召直史馆,出杭州通判。神宗元丰二年(1079)知湖州时,被指控讥刺新法而下狱,后贬黄州团练副使。元祐中,迁中书舍人、翰林学士,除龙图阁学士知杭州,后又改知颍州、扬州。还,迁端明殿学士、礼部尚书,再知定州。绍圣初,又被劾奏讥斥先朝,远贬惠州、儋州。元符三年(1100),赦还。建中靖国元年(1101)卒于常州,后追谥文忠。 苏轼才华横溢,学识渊博,是宋代杰出的文学家,也是中国文学史上罕有的通才。与父洵、弟辙合称“三苏”。其文纵横恣肆,为“唐宋古文八大家”之一。其诗题材广阔,清雄旷放,善用夸张比喻,富于理趣,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并称“苏辛”。又工书画,为宋代四大书家之一。著述颇富,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书传》《东坡乐府》等。 前言 北宋杰出的文学大家、一代文坛盟主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宋仁宗景祐三年十二月十九日(公元1037年1月8日)出生于四川眉山县一个比较清寒的文士家庭。父亲苏洵是个大器晚成的散文家,由发愤读书而入仕。母亲程氏是大理寺丞程文应之女,很有文化教养,深明大义,曾对苏轼“亲授以书”,并以历史上的正直名臣激励他进取。弟弟苏辙,字子由,是苏轼一生政治上和文学上的同道。苏轼成长于富有文化气氛的环境中,从小就受到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也接受了正统儒家经世济时的政治理想的教育。他勤奋好学,刚进成年,即“学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苏辙《东坡先生墓志铭》)。 宋仁宗嘉祐元年(1056),苏轼与父亲一起到京城,次年与弟弟苏辙一同进士及第。嘉祐六年,又应制科考试,列为三等。宋神宗熙宁四年(1071),官至太常博士。此时,正值王安石变法。苏轼也是主张政治改革的。他曾经撰写过一系列策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