邧阮

沉舟
戏说·说戏(代序) 戏剧与人生的关系,明眼人都觉得不简单。如果说“尽信书”的人是书呆子,那么一脸不屑说“那书本子上的话如何信得”的,便是“人生呆子”了。 《儒林外史》里的萧三仙,发兵青枫城之前,引用史书说那里水草肥饶,这时笑话他的两位都督,便是后一种呆子。 小时候有段时间流行用《莫生气》题扇面,那为首的一句:“人生就像一场戏。”往后便都是劝世文一样的话。这也是后一种呆子。 汤显祖的《牡丹亭》流传出来的时候,分别有一个读者、一个演员,都因为激动,死了。入戏太深,总觉得自己是杜丽娘,各种代入感各种主观镜头各种第一人称,最后轻则cosplay,重则急性心梗。这大概是历史上有记载的最早的“中二病”了。被一部戏,把魂魄钓了去,感动死了(真死),是这人感受力相比起理智来,太发达了。但是满怀信心地断言“故事都是编的”,不但不死,连感动都不感动,却是这人太没悟性。 东坡食河豚,放下筷子说:“也值一死。”真死,犯不着。但如果一个人消化系统不好,河豚的毒性与营养,一概吸收不到,“金身不坏”,虽然死不了,但也白活。 图片: 图 1 《赵氏孤儿大报仇》书影 母亲是个“文艺中年”,有一回在书房里看到一张纸片,上面抄着两副对联,是她的笔迹:“戏台小天地,天地大戏台。”“凡事莫当前,看戏不如听戏乐;为人须顾后,上台终有下台时。”古时候戏台两侧都有对联,意思手法大抵如此。 现实主义还在文坛独领风骚的时候,人们觉得,艺术就是对生活的反映,“艺术模仿生活”。这一阶段的境界,就是前文那上半联:“戏台小天地。”这时候,生活代表的是“真”,而戏剧代表的是“假”,或者至少是比生活低一级的“真”。 譬如说,我们对于离奇夸张的事情,总爱说它“戏剧化”,意思就是说,它看起来“不真”。其实不止一个文人发过感慨,现实比戏剧更“戏剧化”。把现实记录下来,便是一部好戏。因此有些作家,安于当个“故事的搬运工”,也能在文坛上混得风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