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抗日战争史:第一卷

张宪文 庞绍堂
前言 张宪文 (一) 1986年,国家实施第七个五年计划,在人文社会科学历史学重点研究项目中,第一次提出“抗日战争研究”课题,可是没有人申请。规划组负责人、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副所长李宗一研究员在南京开会时,动员我认领这个题目,我答应了。他说,可以资助您5万元经费。我说,太多了,写一本书哪里需要这么多钱,三四万元就够了,否则朋友会笑话的。因为那个年代,还是“万元户”时代,5万元就等于5个万元户。最后,国家规划办批准了3.5万元经费。这笔钱对我们的科研工作帮助很大。由于这是一个大型项目,一个人在短期内无力完成,因而我组织了由年轻学者参与的学术团队,开始改变过去一段时间以来庶几已经定型的观念,运用中华民族全民抗战的思想,在课题中多方面反映国共两党、两军、两个战场共同抗战的历程,于1991年完成了一百多万字的著作《中国抗日战争史(1931—1945)》。后来,由于种种原因,延到2001年才由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2003年,该书荣获江苏省人民政府颁发的2001~2002年度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和江苏省五个一工程奖。虽然该书完稿至今已经20余年,但是我们认为它的指导思想、史料运用、学术观点,都是比较科学的,真实地反映了全面抗战的历程。以今天的认识来观察,仍然不失为一部严谨的、尊重历史的学术著作。 (二) 纪念抗日战争胜利,回顾抗战研究历程,总结学术研究的经验和教训,有利于抗战研究的进步和发展。抗日战争研究的历史,大体上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意识形态严重影响下的抗战研究,时间大约自1949年至1985年纪念抗日战争胜利40周年之前。 众所周知,抗日战争胜利是全国各族人民、各政党团体团结抗敌的结果。战争胜利后的主题是医治战争创伤,重建家园,建设新中国。可是,国共两党在建什么国、如何建国、能否建成由各政党组成的联合政府等重大原则问题上,未能达成共识,以致很快由政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