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原生家庭和解

[瑞士] 爱丽丝·米勒
前言 西方有句俗语说:“愚者投石入水,百名智者也无从取之。”这句话反映了智者在面对愚昧时的无奈。但是自然纯真的孩子可能会问:“世界上到处都是石头啊,为什么这些智者非要如此费力地捞出这块石头呢?为什么他们不看看周围?当他们在水里卖力又徒劳地寻找的时候,也许会忽略新的宝藏呢?” 我们在对待“自恋”这个词时,情况似乎是相似的。几乎没有其他科学概念像它这样广泛地被运用在日常生活中,这个词甚至已经深陷其中,难以再为科学所用了。人们逐渐陷入了这样一个怪圈:精神分析学家们越是花大力气去深化、解释、辨析“自恋”这一概念,以便能在科研中使用,该词在日常用语中就越有吸引力。因此,“自恋”的概念包含了太多含义,而精神分析学要求概念的定义必须十分精准,所以这个词几乎无法在专业领域使用了。 名词形式的“自恋”一词既能描述一种状态、发展阶段、性格特点,也能表示一种病症。最初它还被用作定语或状语,随后,它的含义通过补充进一步细化了。这个词除了在专业文献中具有多义性,在日常用语中它还被赋予了额外的感情色彩,包括“爱上自己”“始终关心自己”“以自我为中心的”“无法爱上他人”“自私的”等。甚至精神分析师也不能总是摆脱这些负面的情感评价,即使他们努力让这个词成为中性词。 我们来谈一谈负面的评价。到底什么是自私呢?弗洛伊德15岁时就曾给出了定义,那时他还是一名中学生。他在记录箴言的本子上写道:“最糟糕的自私者,是那些还没有意识到自己自私的人。”许多人步入老年也不及弗洛伊德15岁时的智慧,还天真地以为自己无欲无求,这仅仅是因为他们没有认识到自己的需求而已。 我们早早地就开始鄙视自私者。一个孩子如果满足了父母有意或无意的要求,他就是一个“好孩子”;但如果他拒绝满足要求,或者自己的想法与父母的背道而驰,那他就会被说成是自私者。父母通常并不会意识到,他们所谓的为了让孩子更好地融入社会而教育孩子,事实上是为了满足自己自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