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屏

[美] 巫鸿
献给蔡九迪 绪论 屏风 本书所关注的问题颇为宏大:什么是(传统中国)绘画?答案似乎不言自明。就目前的学术研究而言,要么是对风格和图像做“内部”分析,要么是对社会、政治与宗教语境做“外部”研究。这两种方式都将一幅画简化为图画再现,其结果是图画再现成为学术著作所反复讨论的唯一对象。这里,画的物质形式,无论是一幅配以边框的画心、一块灰泥墙壁或一幅卷轴,还是一套册页、一把扇子或一面屏风,都被遗漏掉了,其结果是所有与绘画的物质性相关联的概念和实践也都被忽略了。本书所建议的是另一种方法,即不仅把一幅画看作是画出来的图像,而且将其视为图像的载体。正是这两个方面的融合和张力才使得一件人工制品成为一幅“画”。这种研究方法自然打破了图像、实物和原境之间的界限,为历史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基础。 本书的研究将围绕屏风展开。这个题材的主要优点在于屏风的多重含义。人们可以把一扇屏风当作一件实物,一种绘画媒材,一个绘画图像,或者三者兼具。换言之,屏风是一种准建筑形式,占据着一定的三维空间并对其所处的三维空间进行划分;屏风也是一种绘画媒材,为绘画提供了理想的平面——实际上它是中国古代文献中所记载的最古老的绘画形制之一;此外,屏风还可以是一种绘画图像,是中国绘画艺术自发端以来最为人们喜爱的图像之一。由于角色多样、身份模糊,屏风为画家们的艺术修辞手法提供了多重的选择。对于那些希望提供崭新视角、打破惯常路线,期望在研究历史中探寻一条复杂路径而非简易答案的美术史家来说,屏风也是一个挑战。 不过,在本书的探寻之旅开始之前,或许应该对屏风的“多样的角色”和“模糊的身份”做进一步的解释,这将为此后的论述建立起一个阐释框架。 空间,地点 一架独立屏风的形式可以是立于地面上的单扇屏风,或是组合在一起,环绕座位、床榻或桌案的多折屏风[图1]。汉语中称为屏或障,这两字都有“遮挡物”或“遮挡”之义。因此屏风其实是一个隔断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