喧哗与骚动
[美] 威廉·福克纳
导读
1939年夏天,就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即将爆发前夕,法国著名刊物《新法兰西评论》(La Nouvelle Revue Française)在6月和7月罕见地连载了一篇题为《论〈喧哗与骚动〉》(À propos de Le Bruit et la Fureur)的文章。
《新法兰西评论》是法国文豪安德烈·纪德和两位朋友在1909年创办的文艺杂志。该刊的宗旨是为文艺而文艺,内容兼收并蓄,涵盖哲学、历史、诗歌、小说、音乐、戏剧等领域,撰稿者多为该国知识分子中的翘楚或新秀,向来享有崇高声望。文学作品推介是该刊重要栏目,但推介文章通常篇幅短小,少有连载两期的情况出现。以1939年6月号为例,获得评论的作品有亚瑟·库斯勒的《西班牙亲历记》、玛格丽特·米切尔的《随风而逝》、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的《绝望》、厄尼斯特·海明威的《午后之死》,相关文章均是只有一两页的豆腐块。甚至于荣获当年法兰西学院文学奖的《人的大地》,评论者本杰明·克缪(Benjamin Crémieux)也不过用了四页来赞美这部巨著的作者安托万·德·圣埃克苏佩里。《论〈喧哗与骚动〉》罕见地分两期连载,部分原因在于它的作者是让-保罗·萨特。
时年三十三岁的萨特虽然在巴黎郊区巴斯德中学任教,但其长篇小说《恶心》于1938年由享有盛名的伽利玛出版社刊行之后备受好评,而且此前两年他已在《新法兰西评论》密集发表了七篇作品,包括处女作《墙》(Le Mur)和另外一部短篇小说《亲密关系》(Intimité),以及《胡塞尔〈现象学〉的基本概念:意向性》《保罗·尼宗的〈阴谋〉》《弗朗索瓦·莫里亚克先生和自由》等五篇评论文章。《新法兰西评论》主编让·保兰(Jean Paulhan)对萨特青眼有加,为了捧红这位后起之秀不遗余力,自然不会限制其文章的篇幅。
更重要的原因当然在于《喧哗与骚动》本身。威廉·福克纳(William Faulkn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