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一役:1945柏林战役

[美] 科尼利厄斯·瑞恩
在论及战争中的事件时,我不敢从道听途说出发,也不敢基于我自己的观念。我所描述的,只是我的亲眼所见,如果系得知于他人,也是做了最仔细、最苛求的探究。这是一个困难的任务,因为同一个事件,目击者由于记忆不同,或者对事件的兴趣角度不同,给出的说法也大相径庭。因而大有可能的是,我的叙述严格基于史实的性质反而可能令人非常失望。不过,如果他想看到实际发生的事件的真实画面的话……他就一定会说,我所写的东西是有用的,而能够这样,我也就满足了。 ——修昔底德,《伯罗奔尼撒战争史》卷一 初版序言 一部不朽的作品和它所描绘的战争深渊 “也许是当下全世界最才华横溢的记者!” 这是马尔科姆·马格里奇(Malcolm Muggeridge,1903—1990)对本书作者瑞恩的赞誉。马格里奇是20世纪国际文化界最有影响的人士之一,著名作家、记者,当过爱丁堡大学的校长。1973年,法国政府授予瑞恩荣誉军团骑士勋章时,马格里奇说了上述赞誉之辞。 科尼利厄斯·瑞恩(Cornelius Ryan,1920—1974)出生于爱尔兰的都柏林,起初就读于爱尔兰公教兄弟会(Christian Brothers)学校,后来又在爱尔兰音乐学院主修小提琴。顺便说一句,公教兄弟会学校是为贫穷的天主教徒子弟提供受教育机会的机构。 瑞恩虽然大学主修的是音乐,但他更有志于写作。1941年,他21岁的时候,加入了伦敦的路透社。1943年,他加入位于伦敦的《每日电讯报》(Daily Telegraph)担任战地记者,而且参加了战斗,与美军第8、第9航空队一起执行了14次飞行轰炸任务,报道了D日登陆以及巴顿将军的美军第3集团军穿越法国和德国的挺进情况。欧战结束后,瑞恩又被派往太平洋战区,开办了《每日电讯报》的日本分社。1946年他被派往耶路撒冷,担任《每日电讯报》中东分社的社长,同时还担任《时代》(Time)周刊和位于圣路易的《快邮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