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青陌上桑

青衫秀才
第一章 春风扰梦 我一直认为,没有比西山更高的山了。 我想,大概所有在西山脚下长大的孩子,在他们人生最初的岁月里,都会有这种根深蒂固的认识。这就是心理学上所谓的印刻效应吧。 后来我知道,西山其实不是西山,他只是八百里沂蒙的一鳞而已。当地人习惯把每天抬头就能看到的这部分沂蒙山叫做西山。 如果说我对西山的认识是犯了一个美丽的错误,那么,我敢肯定,西山脚下的这片桑园,绝对是我见过的最大的桑园。 我勤劳的先人们把西山脚下的沟沟壑壑整理成万顷良田,这种以修理地球为快乐的活动在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达到了高潮。在那个火红的年代,我的父祖辈们与全公社几千名青壮年劳力在西山脚下奋战了好几个冬天。于是,那座半月一样环绕在村子东面和南面的砂石岭变成了美丽的梯田,并在岭上岭下的田垄上全部栽种了桑树。自那以后,砂石岭就变成了绿油油的桑树岭。 上中学的时候,村里几乎家家户户养蚕。养蚕成了我们这一带最重要的副业收入。我一直认为,在这个有着五千多年历史的农业文明古国,桑是最符合儒家文化精神气质的。那田间地头的桑树,活脱的一个“温润如玉”的谦谦君子形象。它处处闪耀着“仁”的光辉,代表了一种富足、安乐、宁静与和谐之美。 我喜欢学校门口那片一眼望不到边的桑园。那些桑树每棵都有二三十年的树龄,树形如精心雕琢的一样,冬天虬枝刚劲,给人沧桑、不屈的感觉;夏天则枝叶婆娑,温和沉静,很美很诗意。 我读书的金山中学就在村子向东不到两千米的地方,迎面就是桑树岭。学校东边紧靠着一条南北走向的繁忙省道。一条十米宽的乡间沙土路从学校门前向西,经过我们村然后蜿蜒而向西南,直到大山深处,把西山脚下的几十个村落,像珍珠一样串成一串。 金山中学是三年制初级中学,每级有三个班,每班五十到六十人不等,全校师生有六百多人。在当时的关峪镇,这是仅次于镇中心中学的第二大初级中学。 金山中学因为建在桑树岭脚下的金山上而得名。 金山不是山。也许它曾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