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侯爵夫人

[德] 克莱斯特(Kleist.H.)
译本序 德语作家中很少有人生前像克莱斯特那样,怀着一颗焦躁的心栖栖惶惶,马不停蹄,行进在寻找真理、寻找归宿的道路上,最后竟然饮弹以终;很少有人像他那样在短短的十年间写出足以警示世人,传诸后世的八个剧本、八篇小说、为数众多的轶事和美学理论著作;也很少有人像他那样在世时受到百般误解,死后一百多年才重被发现,声誉日隆,可在第三帝国时代又被“加冕”为“民族社会主义(纳粹)的经典作家”。时至今日,对其定位还是分歧严重:浪漫派作家乎?现实主义作家乎?还是超现实主义作家?各个说法都有一定道理,但有人将其定位于具有现代性的经典作家似乎有更多的道理。 海因里希·冯·克莱斯特(Heinrich von Kleist,1777—1811)出生于奥德河畔的法兰克福,来自古老的波莫尔的贵族之家,先人是斯拉夫人,到他这一代,其家族出了十六位将军,两名陆军元帅,可说是为数不多的普鲁士军人世家之一。这个家族还出现了两名不无名声的文人。他父亲约阿希姆·弗里德利希·冯·克莱斯特曾就读于奥德河畔的法兰克福大学,二十二岁时中断学业,加入了普鲁士军队,是七年战争(1756—1763)自始至终的参加者,1788年去世时军衔为少校。父亲有两次婚姻,海因里希是第二次婚姻的孩子,母亲出身下劳齐茨的贵族家庭。 年轻的神学家克里斯蒂安·恩斯特·马尔蒂尼是克莱斯特的第一任家庭教师,他认定学生是个“才华横溢、朝气蓬勃的少年,遇事容易激动”。十一岁时父亲病故,克莱斯特便来到柏林,接受胡格诺式,亦即新教的教育,住在萨摩尔·卡特尔牧师家中。卡特尔是法国移民,喜爱文学,在自己创作的同时还把拉丁文和法文的文学作品译成德文,后来他又为报纸撰写剧评,如此环境的熏陶对他最终走向文学创作的道路不无影响。 1792年,克莱斯特尚未年满十五岁,便秉承家族传统从军,进入精锐部队波茨坦近卫军团。次年母亲去世,他请假回到奥德河畔法兰克福家乡参加葬礼,稍事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