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元素在呼吸

杨明通
我喜欢诗歌,更加喜欢让人获得尊严的诗歌。我想它包含了很多诗性的体质,我不能完全把握。然而,我在诗歌里泡上两年之后,总算让我知道了一点点。这样的诗歌在精神上对苦难的认同,对存在的捕捉和对自我的完善;技术上,具有不可模仿性。 我读了很多诗歌,感觉到太多太多的造作。也许有一个另类的或者叛逆的姿势。然而,真正去面对苦难的诗歌却很少。个人一直认为,只有抓住人自身带来的或者后天被强加的苦难,诗人才能获得强大的心灵力量。从而融入人文精神传统,为诗歌的存在赢得更加多的空间和时间。在痖弦的诗歌《盐》,我就看到了这样的真正去面对苦难的诗歌。它发出的强大力量对心灵的作用是恒久的,就像古希腊悲剧一样。在汉语诗歌史上,这样有分量的诗歌少了,太多的都是故作虚弄的词语在漫天飞舞,太多的诗人困在自己的词汇里,难以见到蚕茧外的世界。 盐 (诗/痖弦) 二嬷嬷压根儿也没见过托斯妥也夫斯基。春天她只叫着一句话:盐呀,盐呀,给我一把盐呀!天使们就在榆树上歌唱。那年豌豆差不多完全没有开花。 盐务大臣的驼队在七百里以外的海湄走着。二嬷嬷的盲瞳里一束藻草也没有过。她只叫着一句话:盐呀,盐呀,给我一把盐呀!天使们嬉笑着把雪摇给她。 一九一一年党人们到了武昌。而二嬷嬷却从吊在榆树上的裹脚带上,走进了野狗的呼吸中,秃鹫的翅膀里;且很多声音伤逝在风中,盐呀,盐呀,给我一把盐呀!那年豌豆差不多完全开了白花。托斯妥也夫斯基压根儿也没见过二嬷嬷。 1958年1月14日 《盐》,这首诗歌,其强大的心灵内核,和苦难具有不可模仿性。它对那个远去的世代作出了悲剧性的揭示。这使诗人获得了尊严,用以说明诗人存在之价值。用已知的悲剧预言未来的悲剧,再次使用了诗歌的预言效应。 技术上,自从诗歌软件出现之后,不可模仿性应该值得提倡,否则就真的会像流水线一样生产诗歌。软件模块式的设计,能像后现代一样对词语进行拼凑,或许能有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但是,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