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制度与大革命(译林人文精选)

[法] 阿列克西·德·托克维尔
导读:《旧制度与大革命》告诉我们什么? 徐友渔 在最近一波阅读托克维尔的《旧制度与大革命》的热潮中,人们最受震惊和启发的是得知如下颇具讽刺意味的事实:革命前夕,法王路易十六是历代皇帝中最好的,政府尽量减轻人民的负担,社会达到旧时代最高度的繁荣,但是, 人们投身于革命并非总是因为其处境越来越糟糕。最常见的情况是,一个民族曾经毫无怨言地忍受最残酷的法律,并不觉得痛苦,而当法律的压力减轻时他们却猛然将它们抛弃。革命摧毁的制度几乎总是比它之前的那个制度好,经验告诉我们,对于一个坏政府来说,最危险的时刻通常就是它开始改邪归正的时候……人们耐心地忍受苦难,认为这是命中注定的,而当有人想要摆脱苦难时,它就变得无法忍受了。已经消除的种种流弊似乎让人更加清楚地意识到还存在着其他流弊,感觉也更加强烈。恶少了,这是事实,但是对恶的感觉却更加鲜明。 上面这段话打碎了我们的长期信念“压迫愈深,反抗愈烈”、“蓄之既久,其发必速”,也似乎印证了中国社会上流传甚广的俏皮话:“不改是等死,改是找死”。如果真是这样,那么托克维尔就是在指责法国统治者改进国计民生的措施,并把法国大革命的原因归结为社会状况和生活条件的改善。推而广之,如果改良或改革只是加深人民的不满和反抗,加速革命的到来,那么,那就是我们应该竭力避免而非大力促进的。 这样想当然是错的。托克维尔以上脍炙人口的话表现的不仅是思想上的机智,而且是政治上的深刻。 大革命前夕法国民众的感觉确实变了,但感觉的变化起因于思想意识的变化,思想意识的变化来源于地位的变化,而地位的变化是时代发展与社会变迁的结果,托克维尔的睿智在于洞察和分析了这一系列变化。 在大革命爆发之前,法国的社会经济发展走在欧洲的前列,是中世纪制度保留得最少的,与德国等国家不同,在法国大部分地方农奴制已经绝迹,农民来去自由,买卖不受限制,能随意处理自己的财产,可以用任何方式耕作。最关键的是,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