莎士比亚全集(第三卷)

[英] 威廉·莎士比亚
威尼斯商人 The Merchant of Venice 方平 译 图片 前言 《威尼斯商人》约写于1596年前后,正当莎翁的艺术才华日趋成熟的阶段。全剧结构严谨,情节逐步推向高潮,波澜迭起,扣人心弦,又风趣横生,喜剧气氛很浓,是莎翁最优秀的喜剧之一。当初公演时就受到伦敦观众的欢迎,最早的1600年版本上有“多次演出”的声明,以后在欧美舞台上盛演不衰。它是最早在我国舞台上演出的一个莎剧(1913)。 全剧有两条交叉进行的情节线。第一条是“借债割肉”,展现了以威尼斯大商人安东尼和高利贷者犹太人夏洛克为对立面的民族矛盾、宗教矛盾,也许还有早期商业资本家和早期金融资本家之间的矛盾。几重矛盾,纠结在一起,尖锐激烈,不可调和,使《威尼斯商人》跳出了莎翁早期的一系列轻快欢乐的喜剧格局,成为第一个以较显著的现实主义手法接触到社会阴暗面的喜剧。 在威尼斯市场上一再遭受对方侮辱和歧视的犹太人怀着深仇大恨,出现在威尼斯法庭。斩钉截铁地拒绝和解,坚决要求按照借约条款,从无力按期还债的安东尼身上割下一磅肉;他举起尖刀,准备向袒露胸膛的被告扑过去。安东尼命在顷刻,这时喜剧达到了扣人心弦的最高潮。 第二条线索是“挑匣求婚”。在幽雅的贝尔蒙庄园,美丽而富有的少女波希霞发出叹息:她的终身大事必须取决于父亲生前设置的彩匣。大厅上陈列着金、银、铅三个匣子,等待求婚者前来挑选,谁选中彩匣,谁就是她的丈夫。她被父亲的遗命剥夺了婚姻自主权,为此而感到苦恼。幸而她情意所钟的巴珊尼选中了铅匣,有情人终成眷属。 两条情节线在“法庭诉讼”一场中汇合在一起。装扮成法学博士的波希霞出现在威尼斯法庭,运用智谋,挫败了夏洛克,从刀尖下救出了安东尼的生命。 剧作家站在人文主义者的立场歌颂了幸福的爱情,也称道了友谊的可贵,批判了违反人性的贪婪、憎恨。但是剧作家采取多焦点的视角,使观众在一瞥之间也看到了受种族歧视、宗教迫害的犹太人高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