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词

刘石 评注
前言 一 十一世纪中期的北宋,经过建国后数十年的休养生息,内忧外患虽未曾稍歇,社会经济、文化却得到普遍发展。一代文化巨擘苏轼,就出现在这一时期。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四川眉山人。二十二岁时便礼部进士及第,并为主考官欧阳修所激赏。后又应直言极谏策问,入第三等,名噪京城。先后在凤翔、杭州、徐州、湖州(今属浙江)、登州(今山东蓬莱)、颍州(今安徽阜阳)、扬州、定州(今河北定县)等地做官,又数任京官,因新旧党争,先后被贬黄州(今湖北黄冈)、惠州、儋州(今海南儋县),卒于常州。 东坡一生经历丰富而坎坷,不论何时何地,沉浮出入,辅君治国、经世致用的抱负不变,怜恤生灵、为民造福的思想不变,襟怀坦荡、独立不阿的品节不变,乐观豁达、幽默风趣的心性不变。正是这些使他的人格发出光辉,王国维《文学小言》六云: 三代以下之诗人,无过庄子、渊明、子美、子瞻者。此四子者,若无文学之天才,其人格亦自足千古。故无高尚伟大之人格,而有高尚伟大之文章者,殆未之有也。 足以表达后世学人对东坡人格的无限景仰。他从生前直到今天,一直是中国人最喜爱的一位文人,不是没有原因的。 东坡是一个博学多能、举世罕匹的文艺通才。他的书法绵里裹铁,萧散简远,名居宋四家之首;绘画“离画工之度数,而得诗人之清丽”(《跋蒲传正燕公山水》),以笔墨写意趣,滋味浓郁,是文人画的典型代表;诗歌二千七百多首,纵放透辟,曲折澜翻,是中国诗歌史上的第一流大家;散文四千二百余篇,随物赋形,词达意周,向与韩、柳、欧三家并称,史称唐宋八大家者,他居其一;词作今存三百五十首,数量虽比不上诗文,在词作家中却属高产。尤其是就各类文体各自的发展历史看,苏词创作较之诗文有更大的突破性、更强的创新意识,是古代词苑中珍贵的艺术遗产。 二 林语堂在他那部精彩纷呈的《苏东坡传》中说,“人的一生就像一出戏,只有落幕后才能判断这出戏的好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