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千零一夜

导读 《一千零一夜》,又名《阿拉伯之夜》(The Arabian Nights)。1900年开始,陆续出现了节选汉译,书名译为《天方夜谭》,可谓信达雅。于是这个词汇进入了中文世界,并且与此书在西方产生的影响一样,从此主宰了中国人对于阿拉伯或者伊斯兰世界的想象。 起源与流传 然而这本书里收集的故事起源,在地区与文化上并不仅限于阿拉伯半岛,也包括了波斯和印度。在时代上,甚至早于伊斯兰诞生。与世界上许多地区或者民族的故事传说一样,《一千零一夜》的故事原本都是口传,在数百年的时间里,流传于东抵印度、西至埃及的区域,经历了民族、文化、习俗、语言的变迁。 最早记载的成书,出现在公元10世纪,是从波斯文翻译成阿拉伯文的《一千个故事》(Hazar Afsana),这反映了收集故事成书的做法,也反映了当时伊斯兰世界以波斯文明为古典文明的现象。《一千零一夜》是以伊斯兰之前的波斯萨珊王朝为框架背景的,那位夜夜聆听山鲁佐德说故事的山鲁亚尔,正是萨珊王朝的国王。 然而,与世界上许多著作一样,该书原始的阿拉伯文写本出现之后,流变的过程也颇为扑朔迷离,其中在各个地区与时代均有许多改写增补。现今《一千零一夜》可考的最原始阿拉伯文写本,大约是在13世纪下半叶,地点可能在叙利亚,或者埃及。从这个最原始写本,又衍生出两个写本派别,如今称为叙利亚本和埃及本。这两个派别,此后自然又经历了有意的改写增补,以及无意的舛讹遗漏。比如,写本除了抄本,更多的是听写本,而听写者的错漏是很常见的;还有由于年代与地区变迁,原来的风俗细节可能被后人误解,或者被改写以适应时代。不断随意增加故事,也是《一千零一夜》的常态,原本书名里的“千”只是形容其多,并非实指,但是由于故事受人欢迎,数量也就多多益善了。 相比于写本,此书的阿拉伯文印刷本问世甚晚,比起法译本,甚至晚了一个世纪,是在1814年与1818年,根据叙利亚写本,于印度加尔各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