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望的原理(第1卷)

[德] 恩斯特·布洛赫(Ernst Bloch)
中译本序 一个更美好生活的梦 ——恩斯特·布洛赫《希望的原理》 梦 海 “我在。但是我并不拥有我自己,因此,我们才处于形成过程之中。” ——E·布洛赫:《蒂宾根哲学导论》 《圣经·新约》曰:“如今常存的有信、有望、有爱:这三样,其中最大的是爱。”爱是无可比的,信望皆不如爱。哲学家L·费尔巴哈也曾讴歌爱的不朽意义和陶冶作用。在他说来,爱是一种崇高的宗教感情:“爱就是上帝本身,爱使人成为上帝。”爱是上帝与人、精神与自然的真正统一。不仅哲学家,文学家也常常赞美爱的力量和不朽。例如,列夫·托尔斯泰就曾说道:“人靠什么生活,不是面包,不是牛奶,而是爱。”但是,也有人宁愿以“信”为本,常常把信仰、信念、信心等看作人生座右铭。例如,20世纪英国哲学家罗素就把“信”当作生活的原动力:“勿怯弱沮丧,须坚毅刚勇,弗论奔向何处,上帝与汝同在。” 与此相对照,20世纪德国哲学家恩斯特·布洛赫(Ernst Bloch,1885—1977)则以“望”为本,把希望视为“更美好生活的梦”,揭示了希望的人类学-存在论内涵,奠定了希望的形而上学,从而获得了20世纪“希望哲学家”的雅号。 一、“希望”概念的由来 1.希腊语、拉丁语中的“希望” “希望”(Hoffnung)一词标志着某种期待情绪。在希腊语Eλπ δα中,在拉丁语spes中,希望意味着某种愿望的实现。从心理学上看,希望是指指向未来的某种强烈的“情绪”(Emotion);从历史哲学上看,希望是指历史过程的某种终极目标;从神学上看,希望是指与人生态度息息相关的某种神学德性。由此可见,希望概念涉及各个领域,内涵不尽相同。 但是,归结起来有一点是共同的,那就是:希望不是与现实的既成事实相联系,而是与未知的未来事实相联系。在消极的意义上,希望通常被认为是一种盲目的期望,意味着把人的期待意识一厢情愿地加以主观化、理想化,以致诱人理论脱离实际,好高骛远、盲目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