旱魃

朱西甯
图片 图片 朱西甯 著 旱魃 九州出版社 •北京• 图片: 一九六七年,于内湖一村家中留影 我的先驱 读《旱魃》杂感 莫言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中,我的小说《红高粱》发表后不久,有一次遇到阿城,他对我说:“你一定要读读朱西甯。”我听了,也没太往心里去。过了两年,我的小说《白狗秋千架》获得联合报小说奖,那奖座上刻着的决选委员的名字,第一位就是朱西甯先生。但我还是没有读他的书。后来,在新加坡见到天心小姐,温良恭俭让,有大家闺秀风范,又知祖籍是山东临朐,与我的故乡高密百里之距,于是更感亲切。后数次赴台,均见过天心小姐,但我一直没敢提出见见朱先生或是讨要一本朱先生著作的请求,这是一个巨大的遗憾。 二〇〇二年冬,应台北国际艺术村的邀请做驻市作家一个月,期间又见天心,并见天文,得其赠送朱先生大作三本,一为《铁浆》,一为《旱魃》,一为《华太平家传》。当晚就读了《铁浆》,颇为震撼,也就明白了阿城让我读朱西甯的原因。在台的数次演讲中,都提到读朱先生作品引发我的深切感慨。 回北京后曾接受《诚品好读》编者电话采访,让我谈谈对朱先生小说的看法。我说:“《铁浆》虽是短篇,但内涵的能量足可以扩展成波澜壮阔的长篇巨著。小说中两家人为争夺盐槽对身体的伤害和铁路这个西方怪物对乡村自然经济的破坏让我震惊。而《华太平家传》则是编年史式的浩瀚巨制,小说中的故事、传说、风俗习惯以及富有地方色彩的语言,都让我备感亲切……朱先生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就写出来这样优秀的作品,可惜我读得太晚。若能早些读到他这几本书,我的《檀香刑》将更加丰富,甚至会是另外一番气象……” 在台期间因为忙乱,没来得及读《旱魃》。二〇〇三年春天,天文小姐来信,问我能不能为新版《旱魃》作序。为朱西甯先生作序?诚惶诚恐。我上世纪八十年代那些在大陆引起轰动的作品,无论在思想上和艺术上,都没有超过朱先生早我二十多年写的那批作品。朱先生是我真正的先驱。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