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暗昭昭

[美] 威廉·戈尔丁 (William Golding)
世俗世界中的黑暗与光明——代译序 阮炜 英国当代著名小说家,1983年度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威廉·戈尔丁的《蝇王》于1954年出版以后,立即引起巨大的反响。批评界竞相撰文对之赞誉,中小学则用之为教材,并改编成剧本广泛上演。这部小说已经成为二战后英国文学中的经典作品。戈尔丁以后问世的多部长篇小说都受到评论界的青睐,这除了它们自身的价值以外,可能在很大程度上归因于《蝇王》的开拓性作用和巨大成功。然而,1979年问世的《黑暗昭昭》则毫无仰承《蝇王》荫庇之嫌,因为它自身便是一部分量与《蝇王》几乎相当的小说。由于这部小说是作者在经历了英国20世纪60年代轰轰烈烈的实验运动之后写的,因此从形式上看,比《蝇王》要复杂得多,其多线索的故事结构也远不如单线索的《蝇王》单纯,因而给评论者的阐释空间要比《蝇王》大得多。从另一方面看,尽管《黑暗昭昭》有很强的实验性,但它并没有以牺牲主题来换取形式的新颖,因而它的主题并不像戈尔丁1979年以前大多数小说那样不可捉摸。这可能是它受到评论者较多注意的一个最重要的原因。还有一个同样重要的原因是,这部小说充满了象征和意象,文学引喻较多,因此十分有读头,也十分有评头。 一 如果说《蝇王》以幻想故事或儿童寓言形式象征性地表达了人性邪恶的思想,以及这种邪恶所具有的毁灭性力量,那么在相当大的程度上,《黑暗昭昭》则以当代人物形象和事件结合某种形式的宗教神秘主义表达了相似的内容。在《黑暗昭昭》中,戈尔丁塑造了长着一头黑发、有着一张甜甜的脸的苏菲的形象,她与《蝇王》中嗜杀成性的杰克十分相似。在很大程度上,苏菲是《蝇王》里杰克的变体,不过背景变了,不是核战争后的荒岛,而是20世纪60年代和70年代英国南部的“绿野镇”(小说中译为“格林菲尔德镇”)。如果说《蝇王》的儿童世界全部由小男孩组成,他们在孤岛上表现出的屠杀本能,是特殊环境刺激所导致的某种返祖行为的话,那么苏菲表现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