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脑与科学

[美] 约翰·塞尔
再版译序 感谢上海译文出版社将本书选入“二十世纪西方哲学经典”系列,这次再版也让我有机会重读27年前的译文。在我校读的同时,就自然产生了一个问题,也许和许多读者一样,就是30多年来,塞尔先生的立场和观点是否有什么变化?为此,我特意上网搜寻并观看了作者近年的一些演讲视频,也阅读了有关文献。这些都证实了我的预想,这就是,他的基本立场是清楚一贯的,没有改变。但我还是有些话想对读者讲。 我们知道,任何哲学问题的提出和讨论,总是基于一定的哲学传统的,具有一般性的哲学问题总是以其历史的特定形式表现出来的。要了解一个哲学家对任何一种哲学问题的回答,首先就要对他所继承的哲学传统有所了解。 我先谈一谈塞尔与他自己哲学传统的关系。分析哲学的传统,至少可以追溯到近代英国经验论的代表们——霍布斯、洛克、贝克莱和休谟,其中以休谟的影响最大,也许还要再加上德国古典哲学家康德的部分学说。也可以这么讲,在这个传统中的哲学家们,对所谓世界的“大问题”,所谓“形而上学问题”、“本体论问题”,从来不感兴趣,也不认为那些就是真正的哲学问题。因为,在他们看来,除了逻辑命题和事实命题外,不存在其他有意义的命题。哲学活动只是一种分析活动,后来又进一步认为是一种语言分析活动。 那么在这种背景下,塞尔先生一反分析哲学一贯的沉默态度,要向大问题挑战了。但他好像没有别的选择,用他自己的话说,要回到一种朴素的物理主义和心理主义的立场上,后来又被人们称为是自然主义的立场。他认为这是唯一正确的立场。 关于自然主义,它的意思是说,我们身处其中的宇宙,从物理现象到心理现象,都是自然而然地发生的,其中一部分原因我们已知,而其中一些我们未知,但并不妨碍我们把整个宇宙看成是自然发生的。塞尔本人也曾反复强调,意识是真实的现象,意识是脑神经的状态。在这里,我看到了绵延数千年的唯物主义传统,这是必须承认的一个基本事实。然而,当他指出,社会科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