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人难寻

[美] 弗兰纳里·奥康纳
译者序 在目前所能读到的所有奥康纳小说的评论中,我最赞同的是布拉德·古奇的感受。这位曾经攻读中世纪和文艺复兴时期文学的专家觉得奥康纳的小说也有“十三世纪”的特点:“粗俗的幽默,滴水怪兽似的脸孔和身躯,正面交锋,暴力的威胁,还有最重要的一点:在恩典和意义推动的黑暗宇宙中对于灵性追求的一种微妙拉扯。” 布拉德·古奇是2009年出版的《弗兰纳里·奥康纳的一生》的作者。在这部姗姗来迟的传记中,我们能详细了解到这位英年早逝的女作家的生平故事:在乔治亚州女子大学上过高级写作课、现代哲学课,读过爱荷华大学的写作硕士班;之后北上纽约州,在雅多庄园写作营地度过了一个夏天,别人谈论安眠药、大麻或性,她则完全置身事外,埋头写作;继而搬到纽约,但没有去看过一场戏剧,而是徜徉于自然博物馆、大都会美术馆中以自娱;她不喜欢纽约,之后接受夫妇朋友的邀请,搬到康涅迪克州的乡间大屋,一边照看朋友的孩子,一边继续写作,直到确诊罹患系统性红斑狼疮,四十岁不到就病逝了。 她的写作环境极其简陋:窗上没有窗帘,屋顶正中垂下一根长长的电线,系着光秃秃的灯泡。她独自一人的时候,会拉下百叶窗,坐在打字机前,面前一叠黄色的纸,或是写作或是修改。在这短暂的创作生涯中,奥康纳勤勉克己,但因为性格和疾病所限,只能囿于同样的题材,甚至没有体力继续进行多个长篇创作;虽然她的阅读量惊人,但个性腼腆,读的基本上是神学和文学;只有过一次短暂的欧洲之旅,但她非常不享受旅行,毕竟,绝症极大程度地限制了她的生活。但局限也带给她旁人无法企及的深度,她的小说并不像她那个年代的年轻女性的生活(甚至完全体现出她本人缺乏情趣、情爱的那一面),但那是在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啊!肯尼迪,喇叭裤,迪士尼,“探险者”1号……任何读者都能清楚地看出来,越战与反战、平权与种族歧视、基督教与泛无神论等文化矛盾都反映在了奥康纳的文学中。似乎这个二十多岁的女学生一落笔就有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