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艺术与建筑中的“纪念碑性”

[美] 巫鸿 等
献给张光直 鸣谢 很显然,像本书这样的一项研究必须建立在前人对中国古代艺术和建筑的多项学术贡献上,必须回应在此之前提出的许多学术问题。实际上,这本书产生于六年来我与诸多学者和学生的对话、演讲及讨论,它的写作也是这种交流过程的延续。这项计划是从我与哈佛的同事们——特别是以研究纪念碑历史与理论而著称的约翰·扎普里卡(John Czaplicka)——交谈时开始成形的。但是,直至就此题目给本科生和研究生们授课时,我才有机会着手对中国古代艺术重新做系统的解释。我的演讲笔记逐渐发展成为文字,作为单篇文稿在二十多次座谈、讨论会和报告会中发表,随即逐渐条理成为本书的各个部分。在所有这些场合中,我都获得了许多富有启发性的评论和建议。许多学者审读了本书的初稿,其中包华石(Martin Powers)提出了诸多详细的建议,对于我后来的修改极为重要。从这个项目启动时,斯坦福大学的两位编辑约翰·R.齐默(John R. Ziemer)和海伦·塔他(Helen Tartar)就是两位主要支持者,本书雅致的设计也归功于他们二位。最后,也是最重要的,我的妻子蔡九迪(Judith Zeitlin)总是每个章节的第一读者,她批评性的阅读不仅对于本书观点的形成,而且对于其理论化有着重要贡献。 巫鸿 中文版序 值本书中译本即将出版之际,译者嘱我写一篇序言。想了一想,感到回顾一下这本书的成书背景和动因,或许有利于国内读者了解它的内容和切入点。因为大家知道,每一本书、每一篇文章,都是一次无声对话的一部分。不管著者自觉与否,都有其特定的文化、学术环境和预先设想的读者。对话的对象不同,立论的角度、叙述的简繁,甚至行文的风格也会有所不同。当一本书被翻译,它获得了一批新的“实际读者”(actual readers)。但是一个忠实的译本并不致力于改变原书所隐含的“假想读者”(assumed reader或impl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