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读中国:敦煌汉简里的丝绸之路

马丽
序 沙武田 居延汉简的发现被认为是20世纪初中国四大考古发现之一,而20世纪90年代敦煌悬泉置遗址的考古发掘工作以及出土内容丰富的简牍,加上敦煌玉门关、马圈湾等地简牍的陆续出土,使得河西地区的汉简数量越来越多,成为记载汉代河西历史和同时期丝绸之路交通的重要考古和文献资料。简牍的研究成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学术的新热点。尤其是近年来随着国际学术界对丝绸之路研究热的持续升温,为了配合国家共建“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作为历史时期人类文明大通道的丝绸之路无疑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我们今天似乎生活在一个被“丝绸之路”这样的热点词语包围的世界当中。我个人觉得这是一个好现象,说明社会各界对人类文明交流史,对历史时期国家、民族、文化之间的互动关系,对人类社会物质生活发展史的关心与关注的欲望、热情比以往任何时间都要更加强烈,这应该是人类自身进步的表现,而对汉代简牍的关注、解读、研究则成为这个时代热潮中的重要内容。 河西走廊是丝绸之路的“黄金段”,敦煌则是丝路咽喉“两关”所在地,是古人眼中的“华戎所交一都会”,这里的每一块土地都见证了丝绸之路上来来往往的使团、僧侣、商队、戍卒、行人们的身影,而大量出土于居延、敦煌各地的汉简,则更是以清晰的历史之笔记录下了发生在丝绸之路上的大事、小事,重要的官方文书、琐碎的日常生活。这些文字资料,无论如何都是曾经发生在丝路上耐人寻味的最真实的历史故事,而且往往是最底层丝路民众的故事,这些故事无论如何是不会被官方的史书和文献所记载下来的,但却是构成丝路历史最基本的链条,理应不能缺失。 之前这些丰富而真实的历史故事,往往是考古人手中的第一手资料,或者是博物馆幽暗库房中的文物特藏,至多也只是学者们在小范围内交流的历史知识。因为这些材料的出土和来源都是文博考古人专业工作的收获。由于是文物,其社会属性也显得过于珍贵,加之汉代人书写方式的独特性与汉简文字释读的困难,使得汉简…
作品载入中,请稍候 ...
扫码下载客户端
手机/Pad随时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