横断浪途
七堇年
风景是内心的发明。
图片
图片
图片: 那玛峰下撤途中,摄影:陈萧伊 (本书摄影作品如无单独标注,均为陈萧伊拍摄) 自序
我常忍不住问自己:在当今影像时代,选择以写作去呈现一段旅程的时候,到底还能呈现什么。毕竟,比起视频的快捷与直接,用文字表达风景,多少显得有点不合时宜;还好能自我宽慰:照相术发明了,但绘画没有消失,它成了艺术;飞机、汽车已然快捷而普遍,但马拉松没有消失,它成了运动。那几十公里马路,由于被你的脚步一寸寸亲吻过,而产生了彻底不同的含义。就像绘画不再为了写实,而是创造。
所以,一切当然不只是记录所见。当你用文字去读一段路的时候,旅程就在你心里发生了。你的阅读产生了只有你才能“感受到”的场景,请注意:只有你。只在你脑海里。毕竟,文字作为媒介的优越就在于:它不饲喂图像,而是唤起遐想,独一无二的遐想。
所以,不仅写作是创造,阅读,更是创造。
这些旅行大都发生在过去三年之内,集中在横断山脉地区。我的家乡近在它的东缘,以前却少有深入。人年少时,对远方这个符号赋予过高的价值,近在身边的事物,往往就因为切近,而失去了光晕。舍近求远多年以后,才意识到风景是内心的发明。近处与远方,其实是一组镜像。而诗与远方无关,取决于观看的方式。
在以消遣和度假为目的的现代旅游业(tourism)诞生之前,人们一想到旅行,总是与颠沛、狼狈、困苦、折磨这些词相关联。这是旅行(travel)一词暗含“辛苦”“折磨”“不愉快的劳作”之义的原因,与现代法语的工作(travailler)是近亲。作家辛西娅·奥齐克曾对“旅游”和“旅行”做了一个微妙的区别,前者是“一个人走进一个地方”,后者是“一个地方走进一个人”。
∞
“横断山”概念最早出现在清末地图学家邹代钧编写的《京师大学堂中国地理讲义》中:
……迤南为岷山、为雪岭、为云岭,皆成自北而南之山脉,是谓横断山脉。
到了当代,横断山脉又有了广义和狭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