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宙观与现代世界

[英] 艾伦·麦克法兰
谨以本书纪念和感谢我的人类学老师爱德华·埃文思-普里查德(Edward Evans-Pritchard),是他提供了本书背后的见解。 致敬布鲁斯·罗斯-史密斯——著名诗人、埃文思-普里查德及其家人的密友。 然而,有一点我们可以明确,时间概念不再由生态因素决定,而更多地由结构性相互关系决定,不再是人类对自然的依赖的反映,而是社会群体相互作用的反映。 ——埃文思-普里查德,《努尔人》,1940年,第104页 中文版序言 本书是对东西方过去千年间世界观发生的巨大变迁的一系列思考。本书基于这样一个观点:尽管我们认为自己能够客观准确地回顾过去、审视当下、展望未来,但实际上我们都被一系列不加质疑的假设和范畴所束缚,而对此,我们几乎无能为力。社会科学家们有时称之为“范式”(paradigms),西方学者如米歇尔·福柯和托马斯·库恩都曾在其著作中对此做出重要论述。 在本书中,我进一步发展了他们的思想,将不同文明的思维体系视作人类学家(如我本人)所研究的世界。当人类学家进行研究时,他们意识到一个社会的精神世界在许多方面都是其权力结构、社会结构、长期历史等因素的映射。因此,随着技术和权力关系的变迁,思维体系也在悄然改变,而大多数人却浑然不觉。 这种结合历史学和人类学的研究方法具有诸多优势。对中国读者而言,其中一个特殊的优点在于它开始解释西方对中国态度的变迁。例如,在18世纪,大量中国物品涌入西方,西方人开始欣赏中国的伟大与美。哲学家和艺术家们对中国文明的诸多特点赞叹不已,中国在许多方面被视为典范。然而到了19世纪,西方开始入侵中国,并认为中国在技术、政治、智识、社会和精神层面都处于劣势。这种种族主义和帝国主义态度,直至中国重新崛起为政治、经济、社会领域的世界强国,才开始发生改变。 当这些重大转变发生时,我们对时间和空间的概念也随之改变。比如,在直至18世纪的漫长时期里,当中国与西方文明大…
作品载入中,请稍候 ...
扫码下载客户端
手机/Pad随时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