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七言古诗体制及其演变
张培阳
本书为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传统七言古诗体制及其演变研究”(批准号:15CZW029)南阳师范学院文学院中国语言文学重点学科建设项目经费资助 凡例
一、古人所谓七古,除了真正的七古诗外,还笼统地包含了七言转韵律体、七言一韵新体、七言拗体(也可称七言古律,以七言八句者为多)三大类。有鉴于此,本书特将以上四类研究对象合称为“传统七古”,而有别于真正的七古。不过,为免行文繁复,在具体的行文中,除书名、章名或其它有必要之处外,一般仍将“传统七古”径称为“七古”,识者鉴诸。
二、先秦迄晚唐,七古诗之发展,大致可分为晋以前、南北朝、初唐、中唐、盛唐和晚唐六大段。具体到各个章节,因其体制发展演变的差异,以上分期偶亦仅有五段或略有分合者。前者如第四章对于首句用韵的考察,即仅设五段,因南北朝之前,七古均为句句押韵,故无检视首句入韵与否之必要,后者如第六章对于平仄韵交替与否的考察,则大致以刘宋以前为第一段,齐梁陈隋为第二段等。
三、本书对于七古体制及其演变之考察,颇注意点、面结合之法。所谓点者,即以七古主要作家为主,如刘宋之鲍照,梁陈之江总,盛唐之李白、杜甫、李颀、王维、高适、岑参,中唐之韩愈、白居易,晚唐之李商隐、温庭筠,此或近于古人所言之“纲举目张”者。所谓面者,则对一代或一段之七古诗,作穷尽性的搜罗、整理与分析,不遗巨细,此或近于古人所言之“竭泽而渔”者。
四、七古体制要素,究竟有多少种,古人无有明言者。参照前论,并验以心,窃以为七古体制至少当有以下十二事:一是言数。二是篇幅。三是一韵与转韵。四是首句用韵。五是用韵疏密。六是平仄韵交替与否。七是节长。八是奇数句与否。九是联锦。十是上句末字用声。十一是对仗。十二是平仄。其中三、四、五均属用韵之格,而六则兼有用韵与用声之特点。执此而求七古体制,可得大半矣。
五、本书之研究,虽不避内容、风格之谈,但其根本,仍在体制本身之探求,而与时下纵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