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习录百句:口袋本
吴震
吴 震复旦大学哲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哲学史学会副会长、上海市儒学研究会会长、复且大学上海儒学院执行副院长。主要研究领域为宋明理学、东亚儒学等,代表性著作有《阳明后学研究》《泰州学派研究》《明末清初劝善运动思想研究》《〈传习录〉精读》《当中国儒学遭遇“日本”:19世纪末以来“儒学日本化”的问题史考察》《东亚儒学问题新探》《朱子思想再读》《朱子学与阳明学:宋明理学纲要》《阳明学时代讲学活动系年:1522—1602(增订本)》《阳明学再读》等。 总序
我们的“传统”,是我们走向未来的负担还是资源?这个问题曾经,或许至今仍会引起人们的争议。
在我看来,答案是清楚的。
世上没有纯然正面的或者纯然负面的存在,既有的经验对于当下及未来的价值如何,端赖我们自己的抉择。今天,我们应该都了解,所谓“传统”不是过往存在的一切,而是被身处时间下游的我们在此刻所看取、认同和实践,从而得到延展、生发的那一部分。我们不是被动地承受“传统”的影响和作用,而是在承受的同时,站在我们当下的立场,努力尝试着塑造“传统”。说到底,我们的当下和未来,由我们自己负责,而不是任何过往。
在这个意义上,我们既往的文化传统,在人类文明的发展之中,历史既悠久而绵延,蓄积自非常之丰厚,足以成为我们的资源,供我们弋取、参稽、实践。这是我们对中华文化的先人们理所应当怀抱感恩之情的缘由。
中华文化的多元丰富,呈现在物质、制度和精神诸方面,而各层面的传统文化当今的存在与价值,容有不同的现实意义和可能前景。物质文明曾有的光辉,已经历了日新月异的知识、技术进步的挑战;制度的构造在空前扩大的时空范围内,处于与不同文明的别样类型持续的协商、通约之中;观念与思想的世界在显示着独特的精神取向的同时,有待更深入的沟通、理解和互融。
然而无论如何,我们走近乃至走进我们自己的文化传统,尤其是观念与思想世界的路径,是通过传统的典籍。历代流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