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智慧八十一讲
李永晶
前言 老子:一位穿越时空的旅人
一
从此刻开始,我们将跟随老子一起,穿越历史的时空,重新探访华夏心灵世界的原风景。那么,老子是一位怎样的人?他是《老子》这部古典著作的作者吗?现代的学者们对此聚讼纷纭。关于老子其人及著作的记载,当以太史公司马迁(约前145—约前86)在《史记·老子韩非列传》中的相关叙述为最早,所以,我们首先就沿着太史公绘制的路线图,开启我们的探索之旅吧。
首先,根据太史公的描述,老子姓李,名耳,字聃,因而又称“老聃”。老子出生于“苦县”,当时属于古楚国,位于今日的河南省。老子曾经出任“周守藏室之史”,这个“守藏史”又称“柱下史”,相当于掌管周王朝图书馆的史官。太史公特别记载说,青年时代的孔子(前551—前479)曾经到周王朝王都,向老子请教“礼”的问题。临别时,老子告诫孔子要去掉“骄气与多欲,态色与淫志”,即要去掉虚骄的神气、过多的欲望以及由此而来的神情和志向,因为它们“皆无益于子之身”。孔子回去后,曾在弟子面前感叹道:“吾今日见老子,其犹龙邪!”孔子将老子比作“神龙”,这就是老子被称为“犹龙”的由来。
太史公又记载说,老子在周王都居住许久后,看到王朝日渐衰败,就选择了离开。据传,当老子乘青牛走到函谷关时,关令尹喜“预占见紫云西迈,知有圣人当度”,所以见到老子后便强求“为我著书”,老子于是留下五千余言,这就是《老子》一书成书广为流传的缘由;尹喜也由此与老子并列,成为道家思想的代表人物。老子西出函谷关后,“莫知其所终”,堪称神龙见首不见尾,为后世道教徒将其神化留下了绝好的余白。紧接着以上描述,太史公又记载说,与孔子同时代的一位叫“老莱子”的楚国人,也曾“著书十五篇,言道家之用”;另外还有一位晚于孔子一个多世纪的周朝太史儋,有人认为他可能是老子。太史公留下的如上史料非常珍贵,这里将原文抄录如下,供各位读者参考:
老子者,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人也,姓李氏,名耳,字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