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疾驰:外卖骑手与平台经济的劳动秩序
陈龙
序一
陈龙的博士论文付梓出版,这是一件值得庆贺的事。遥想当年,他的导师佟新教授曾邀请我参加论文答辩会,介绍说陈龙撰写了一篇非常精彩的劳工社会学论文。我拿到论文,读后深感此言不虚。后来我还把他的论文拿到我在清华的学生圈里传阅,鼓励做劳工研究的学生们需以陈龙为榜样,努力写出好论文来。时光荏苒,转眼间六年已逝。此次他的博士论文正式出版,邀请我写个序言,我欣然同意。其实,当年在陈龙的答辩会上,我虽讲述了一些看法,却总有言不逮物、意犹未尽之感。现在正好趁此机缘稍加补充。
陈龙的这部著作应当说是国内劳工社会学界研究外卖骑手的开山之作。但其意义绝不仅限于兹。我读这部著作有几处印象至深。首先,他对于参与观察法的感悟与反思值得称道。自麦克·布洛维(Michael Burawoy,旧译“迈克尔·布若威”)以来,劳工社会学者做调查,多采用参与观察法。但至少在国内学界,还很少看到研究者在从事田野调查之后,对此方法加以反思。陈龙对此却有所思考,比如关于田野调查与理论的关系。按照布洛维的主张,研究者在进入田野之前,在头脑中需有一定的理论,田野调查过程也就是不断地以取得的经验素材与理论对话的过程;田野的结果并非生产出全新的理论,而是使作为起点的理论得到改造,甚或彻底重建。但如陈龙所言,对初学初用参与观察法的人来说,在田野开端之际往往只有对研究对象的兴趣,却一时难觅与之对话的恰当概念,如此情形当如何处理?陈龙的看法是尽可以先进入田野,待做了一段调查之后,澄清了研究问题,那时相关的理论轮廓自会浮现出来。理论与问题相关,诚哉斯言!再比如参与观察的研究者当以何种身份进入——是隐匿自己研究者的真实身份,还是干脆公开?这个问题似乎不仅涉及研究伦理,而且还关系到调查数据的获取和质量。对此依研究者的需求和取向不同而可有各式各样的回答。例如,布洛维早年做车间民族志,曾向工友表明自己的博士生身份,奈何工友们不信;国内学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