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睿周报·第23辑(第133-138期)

苏婉 李洋 陈丹丹 等
信睿周报第133期 图片 图片 责任越大,玩具越多一个世纪以来的玩具之辨 文 _ 苏婉(上海大学社会学院) 近半个世纪以来,人类社会中的玩具在数量和种类上都迎来了显著的增加。一个有意思的事实是,新冠大流行期间,在部分消费领域受到冲击的情况下,买玩具的人却变多了。特别是2020年,全球玩具市场的销售额上升了16%左右,被称为玩具行业史上一次“异常的增长”。网课后组装模型,睡前抱抱小熊,对于封锁时期的家庭和个人而言,玩具起到了精神疗愈的作用。如今,玩具的社会应用范围更加广谱化了,从儿童拓展到青年和老人,从家庭扩展到公共空间,更从人类惠及动物。 玩物“丧”志与玩物“立”志之间 玩耍是孩子们的工作,而玩具则是他们的工具,蒙台梭利(Maria Montessori)的知名教育理念告诉我们,玩具对儿童来说是正当且必要的。然而关于儿童玩具的争论从未停止过。近年风靡小学校园的萝卜刀就是一例,在诸多讨论中,萝卜刀似乎既是“武器化的玩具”,也是“玩具化的武器”,可能导致未成年群体的暴力倾向,也被证明会造成真实伤害。然而也不乏声音认为,“玩具只是玩具”。 从20世纪初开始,儿童玩什么、怎么玩就一直是教育发展领域关心的关键问题之一。只不过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这些讨论更多围绕玩具如何有益于儿童,而自娱乐媒介兴起的七八十年代至今,这种讨论更趋向于聚焦玩具如何可能伤害到儿童。 “改造西洋的玩具使之中国化”,是教育家陈鹤琴于1923年在南京创办中国第一家幼儿园时的主要规划之一,他也是我国儿童玩具研究的开创者。彼时玩具的稀缺不只是因为缺乏相应的生产力,部分原因还在于人们还没有通过玩具教育儿童的意识。“玩物丧志”的观念根深蒂固,父母对于儿童的玩耍的限制大于鼓励。陈鹤琴则认为“儿童是以游戏为生命的”,游戏与玩具不但可以激发儿童的想象力,在培养其克己、忠信、独立、共同作业、理性服从等美德方面,也“没有比游戏…
作品载入中,请稍候 ...
扫码下载客户端
手机/Pad随时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