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课:中国本土IP实训指南
刘丽朵
前言 这是一门怎样的故事课
2019年,我在网络上开设了一门故事写作课。这是一门很简单的课,有十六节,讲了跟故事有关的一些基础知识,其中还包括一些在平台的要求之下加入的、我本来不太擅长的领域的内容。这门课很火,在全网流传,成了知识付费领域内有名的课程,一年之中,我大概收了几万名学生——而未经计算的盗版课程更是不计其数。他们当中有人写信给我,我于是才知道我的学生是谁,他们在哪儿。2020年,这门课变成了训练营,接下来两年时间,有八千多位同学(其中不少同学不停复训,因此实际学生人数少于八千)经受了故事训练营的培训,而2022年起我开始经营自己的自媒体,还不断地有过去的老学员找上门来。所有这些课程,都可以视作一个整体:我在互联网教授故事写作,人们因为要写故事性作品而找到我。这些年来,我的学生们获得了百度小说、知乎、喜马拉雅等网站的小说奖项,不少是一等奖,有的获得“曹文轩儿童文学奖”、科幻文学的“水滴奖”等分类文学大奖,还有的出版了小说,或者成为各影视公司、小说公司等内容公司的编剧、编辑、编审,不一而足。
我所毕业的中文系,在十年以前,还有着“不培养作家”这样一个不成文的训条,而我的系友当中,却产生了很多作家,其中不乏那些大家都知道名字的好作家、大作家,他们是怎么成才的呢?而这些年,大学中文系纷纷开设创意写作专业,似乎学校一夜之间想明白了:为什么不能培养作家呢?作家正是祖国百行百业之一员,跟其他行业从业者一样付出劳动、得到报酬,宜于被纳入高等教育和职业培训。而在2011年,北大中文系110周年系庆时,我曾撰文《古顽》发表于系庆专刊,彼时的我,发自肺腑地认为:读中文系,尤其是我的专业,除了修身养性,让自己变成一个在精神方面富足的人之外,在社会上并没有什么实际的用场。可后来,我在现实中的境遇打了自己的脸:博士毕业后的头一年,就因为改编、改写了一部电视剧而收入百万稿酬。我不得不讪讪地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