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事里的中国史
冷兵器研究所
前言
西晋武将张方曾说过这样一句话:“兵之利钝是常。”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将这句话改为“胜负兵家之常”,这也就是那句“胜败乃兵家之常事”俗语的最初源头。但其实,“战争与军事也乃历史之常事”。
中华文明悠悠五千年,这期间有璀璨的文化、繁荣的经济,自然也有鼓角争鸣和狼烟烽火。
从上古的黄帝战蚩尤的传说开始,从成汤讨夏桀、武王伐纣,一直到明末清初的清军入关,战争史与军事史一直是中国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政治、经济、民族、文化等多方面的历史息息相关。因此,中国有五千年的文明史,也有着五千年的军事史。
这里面有君臣佳话,有名将风采,有战场烽火,有江湖险恶,更有军事制度、地理形胜、衣食住行、演义传奇,甚至有埋藏于古籍中的真相与趣闻。
但遗憾的是,虽然古人们留下了浩如烟海的史料与记载,往往喜欢宣扬“仁义道德”的作用,却把求真务实视为“奇技淫巧”。这种情况在军事史领域尤为明显,史籍对于军事与战争的描写,大多局限在讲述英雄个人事迹,偏重于主观的价值传达,而缺乏理性与客观的分析与还原。
比如漠北之战。这场战役由汉武帝发动,帝国双璧卫青、霍去病指挥,十万骑兵、数十万步兵横跨大漠,最终击断了以“天之骄子”自视的“草原巨狼”匈奴的脊梁。而在一直拥有着“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赞誉的《史记》中,关于这场战役的记载只不过寥寥数百字而已,甚至还是分散于不同人的传记当中。
而反观西方史家笔下的军事历史专著,有色诺芬描述一万名希腊雇佣军远征波斯的《远征记》,有修昔底德记录让古希腊奴隶社会由盛转衰之伯罗奔尼撒战争的《伯罗奔尼撒战争史》,有阿里安再现马其顿亚历山大大帝东征伟业的《亚历山大远征记》,还有古罗马统帅恺撒记录自己征服事业的《高卢战记》等,不可胜数。
之所以能形成如此鲜明的对比,其实与中国传统知识分子的战争观有着重大的关系。“兵者,圣人所以讨强暴,平乱世,夷险阻,救危殆”,即战争是圣人用来讨伐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