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礼议:嘉靖帝的礼制改革与皇权重塑

尤淑君
序:礼仪如何构建皇权的合法性 近年的礼学史、礼制史研究在摆脱经学的羁绊之后呈现蓬勃之势,产出了丰硕成果,一批青年学者乘势而起,成为礼学研究的中坚力量。尤淑君教授就是其中的代表,她先后出版了《名分礼秩与皇权重塑:大礼议与嘉靖政治文化》(繁体版)和《宾礼到礼宾:外使觐见与晚清涉外体制的变化》两部专著。广东人民出版社推出的《大礼议:嘉靖帝的礼制改革与皇权重塑》(以下简称《大礼议》)就是她第一部著作的简体修订本,全书凡四章,三十万字。 “大礼议”是明朝历史上的重大事件,明武宗绝嗣而引起的皇位传承难题经由首辅杨廷和等变通《皇明祖训》“兄终弟及”的皇位继承原则,迎立藩王朱厚熜即位,是为嘉靖皇帝。从帝统的延续性来说,正德、嘉靖之间实际上存在断裂,这是自建文、永乐之后的第二次断裂。即位之后,嘉靖帝面临的首要任务就是要在断裂之后重塑皇权。他是如何重塑的呢?议礼、礼制改革是其重要手段。礼仪与政治之间有着天然的联系,礼仪具有很强的“建构性”,通过象征表达服务于政治,有助于建立政治组织,产生政治的合法性和稳定性,形塑人们对政治世界的认知。同时,礼仪具有自身的独立性,对于统治权力具有规范力量,正如日本学者妹尾达彦所说,由于存在着统治者必须遵守的公共礼仪规范和传统观念,礼仪对统治权力必须施加一定的制约。因此,嘉靖帝根据自己的权力诉求革新礼制,而原有政治势力基于传统或自身立场难以认同嘉靖帝的礼制革新,双方之间的争论不可避免,“大礼议”由此而起,旷日持久,成为嘉靖时期影响深远的政治事件。 自清人毛奇龄、段玉裁到近人孟森,特别是近四十年来学者们对“大礼议”投注了大量的心力,相关成果不断涌现。这样的背景下,《大礼议》一书有哪些亮点值得我们关注呢? 该书以通贯的视角来定义“大礼议”,把“大礼议”的时间界定在正德十六年嘉靖帝即位至嘉靖二十四年七月兴献帝祔于新太庙。以往学者所谓的“大礼议”,通常指嘉靖初期为兴献王…
作品载入中,请稍候 ...
扫码下载客户端
手机/Pad随时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