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之魂

智效民
前言 近年来,我在研究中国现代知识分子的时候,接触到许多大学校长的材料。比如北京大学的蔡元培、蒋梦麟、胡适、清华大学的罗家伦、梅贻琦,南开大学的张伯苓,浙江大学的竺可桢,四川大学的任鸿隽,中正大学的胡先骕,都是中国现代教育事业打下很好的基础,他们的思想理念,行为方式、人格风范是一笔宝贵的财富。只可惜由于历史的原因,我们非但没有继承,反而在全面否定后将它们全部抛弃。这就使现代学术教育传统被人为地中断了。学统的中断,让我们迷失方向,走了很大弯路。因此我觉得有义务尽快梳理一下他们的人生经历、教育思想和人格风范,为新世纪的教育改革提供某种借鉴。 在我看来,这些老校长做人做事虽然各有千秋,但他们却有许多共同的特点。我把这些特点概括为“懂教育,负责任、重人才,没私心,有魄力”等几个方面。这话看似老生常谈,但如果与具体事例结合起来,也能成为一面镜子,让我们看出问题,找到差距。 一、“懂教育”的含义是:一要有正确的教育理念,二要摒弃官本位意识 一谈到“懂教育”,人们往往在管理层面考虑较多,而对管理者的定位以及学校的职责关注不够。其实,懂教育的含义一是要有正确的教育观念,二是要明确的自我定位。 近年来,人文教育的缺失和应试教育的危害引起广泛关注。但是在讨论这些问题的时候,人们并不注意人文教育的核心内容是什么,其结果还是不能理解教育的真谛。 所谓人文教育,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提出的一种全新的教育理念,其核心是反对神权,提倡人权。人文主义者认为人是万物之灵,每个人都有通过独立思考来认识这个世界、享受美好生活的权利,而教育本身就是启发人们独立思考,让人们认识世界、享受生活的一个过程,因此人文主义教育是对个人能力和生命价值的最大肯定。 这种理念在文艺复兴时期的文艺作品中有深刻表现。比如拉伯雷在《巨人传》中就讲了这样一个故事:国王的儿子卡冈都亚起初接受的是经院教育,那些空洞的知识和死记硬背的方法使他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