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史十二讲

陈智超
我的宋史研究——代序 《宋史十二讲》将要和读者见面了。本书收录了我自上世纪80年代初以来有关宋史(含金史)的论著十二篇。我愿借此机会,向读者简介我的宋史研究过程。 我的父亲乐素先生是我国现代宋史研究的开拓者之一,又是我的研究生导师。我之所以选择宋史作为自己的一个研究重点,受到父亲的深刻影响。但是,父亲从来没有刻意要培养我成为一个宋史研究者,这是潜移默化的结果,也有一些偶然的因素。 我在《父与子》一文(收入《陈智超自选集》,安徽大学出版社2003年出版)中曾经总结父亲对子女的影响:开明、启发与责任。从曾祖父开始,对待子女的开明形成传统。曾祖父维启公是个药材商人,曾经着力培养祖父读书、应举。但是,当祖父陈垣先生不愿受科举八股文的束缚,博览群书,遭到许多长辈斥责为不务正业时,他却力排众议,支持、放任他读喜欢读的书,终于成为一代史学宗师。祖父有十一名子女,他对子女职业的选择,从不干涉,从事史学研究的只有父亲一人。而且,父亲最初攻读的是经济学,是在三十岁以后才转向历史学的研究与教学的。到了我这一代,兄弟姊妹五人,如果包括堂兄弟姊妹共二十四人,从事史学研究的也只有我一人,而我,也是拐了一个大弯才转到史学上来的。 我高中毕业于1950年。当时正是建国之初,百废待举。我没有报考大学(如果当时报考,我也会选择国家建设急需的地质等学科,而不会报考历史学系),先是报名参加土地改革,后来又到中老、中缅边界参加公路修建工作。父亲没有干涉我的人生选择。在云南的几年,我一直工作在最基层,在横断山脉的高山峡谷中,在百里无人烟的原始森林中,披荆斩棘,伐山开路,生活异常艰苦,险情不断,但充满建设者的豪情。这是我一生中最值得怀念的日子。 1957年,中国建设处在“马鞍形”的底部,当年我们的工程局没有接到任务,全体工作人员在滇池边的呈贡县可乐村集训。只是在这样的情况下,领导才勉强同意我报考大学,我面临人生的又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