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黎圣母院

[法] 维克多·雨果
译序 电影院里,影片上演前不会先放一段录音介绍本片内容,评价片中人物。观众有足够的智商,自能看懂内容并对人物作出自己的评价。小说,尤其是名著的读者,他们的文化修养必定高于一般电影观众,似乎更用不着一位研究者、批评家、专业人员出来指导他们应如何阅读。此类文字,自高身价的称之为“序”,谦逊一点的名之曰“导言”。除非能提供独特的见解或新发现的材料,此类文字本不必写,至少应力求简明扼要,多少有点新意。本丛书的体例要求每本书的正文前有这样一篇东西,于是不得已而为之,遵例亦称为“序”。 《巴黎圣母院》作于一八三一年,以一四八二年路易十一治下的法国为背景,自然可以视作一部历史小说。作者雨果(一八〇二—一八八五)是法国浪漫主义运动的领袖。浪漫主义巨匠出手写小说,与英国小说家、历史小说作为一种文学体裁的奠基人司各脱的路子便有所不同,更多一点华采,几分恢宏,人物的真、善、美和假、恶、丑皆被放大了若干倍。 中国的历史小说往往“七真三假”,主要人物必须实有其人,主要情节必须确有其事。西洋的历史小说相反,主要人物和主要情节往往是虚构的,倒是次要人物和次要情节有所依据,以便渲染历史氛围,营造一种“可信性”。司各脱如此,雨果亦复如此。《巴黎圣母院》中,吉卜赛舞女爱斯美拉达和驼背敲钟人卡西莫多是完全虚构的。副主教克洛德·弗洛罗确有其人,但实无其事。次要人物,上至达官贵人下至在圣母院广场上围观弃婴的四名修女,其姓名都有出处可查。虽然作者几乎做到无一人无来历,他在巧妙拼接分散、零碎的历史材料的同时,为了小说结构和艺术的需要,也不惜“修改”历史。书中一个相当重要的角色,圣迹剧作者诗人格兰古瓦名载史册,不过他生于一四七五年,一四八二年时还是个毛孩子。他成为圣迹剧作者是后来的事,雨果让他提前出生了二十年。 在他本国,雨果的诗名大于他作为小说家的名望。诗人写小说,免不了笔端诗情洋溢。第三卷第二章《巴黎鸟瞰》的最后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