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心逝世两周年纪念专号:《温故》特辑

刘瑞琳(主编)
图片: 木心。2009年,李峻摄于乌镇。 去吧去吧 我的书 你们从今入世 凶多吉少 没有人会像我这样爱你们 我还是为你们祈祷 世人哪,不要弄污我的书 你不喜欢,就送给别人吧 我的书啊 你们是为我而牺牲 ——选自木心遗稿 编辑的话 今年2月14日,又到了木心先生的生日。本社隆重推出《温故》木心纪念专号第二期。本册专号,延续上一年度的特辑体例,首先披露木心先生未发表的遗稿《海伯伯》(未完成)与《如是我灯》序言草稿,以飨读者。 接着,我们汇集了《文学回忆录》自去年刊行以来引发的广泛讨论,包括读者的众声喧哗,共计四篇: 其一,是去年3月由人大文学院孙郁主持的座谈会“文学史的另一种可能”;其二,是去年8月上海书展由孙甘露策划、顾文豪主持的座谈会“木心的困难”;其三,是刘道一亲赴台湾寻访十三位作家、学者、主编、诗人、艺术家有关木心文学的谈话实录,回顾了三十多来木心在台湾文坛的文学往事;其四,是从网络留言的逾百万字中选编的大陆读者的回应。 木心先生无法听到这些回响了。但他生前就作者与读者的关系,早已留下独特而珍贵的文字。我们特意从他的遗稿中选择了若干段落,分别置于四份长篇谈话实录的篇首,以为呼应。 本册专号编选的单篇文章,除了对《文学回忆录》的深入回应与初步研究,请读者留意如下数篇:上海老画家陈巨源先生回忆“文革”末期与木心先生的交往,并附木心手书影印件,是迄今有关木心早期行迹格外珍贵的文本。学者牛陇菲先生所撰木心故友李梦熊先生的专稿,使我们得以窥见这位被遗忘的音乐家的一生。乌镇昭明书院匡文兵,记录了晚年木心的谈话,和《文学回忆录》中的木心,相映成趣。 继去年的悼亡文《守护与送别》之后,今年,陈丹青写成纪念稿《孤露与晚晴》,交代了木心故居纪念馆及木心遗稿初步清理的工作,并首次披露木心在纽约恢复写作的早期生涯。 此外,本期专号特地选择刊印了木心先生早期和晚期的若干绘画作品,这些画此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