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哲学对话录

杨东睿
天道片言 ——为《第一哲学对话录》序 汪丁丁 孔子说“朝闻道夕死可矣”的时候,他试图表达什么呢?首先,天道可感但不可说,凡说得出来的都不是。其次,若《庄子》内篇“大宗师”描述的“颜回坐忘”可信,那么,孔子应当懂得天道可感而不可说的道理。或许因此,当孔子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的时候,很可能没有要表述我们后学俗儒解释的“高兴”之义。因为,此处孔子所言“学习”,根据我们后学俗儒的解释,是道德的而不是知识的学习。既然如此,“不亦说乎”应当就是“只可体悟不可说”之意。第三,若孔子明知道德只可践履而不可“闻”得,他就应慨叹“人生苦短”(践履不足),而不应声称“夕死可矣”。践履是一个过程,通常以人生为度量(姑且不论佛家“前生后世”的度量方法)。毕生践履道德的人,临终尚且不敢说“得道”二字。 有机会感知天道的人,越感悟越觉得天道深不可测,不仅说不出来,甚至无可表达。此处,容我展开叙述。首先,我要概述怀特海的命题:(1)在任何理解之前,先有表达;(2)在任何表达之前,先有关于重要性的感受。这两项命题首尾相续,在我的研究生课堂里,年复一年地论证过(参阅怀特海《思维方式》,商务印书馆2004年刘放桐中译本)。其次,对人类而言,有完全不可感的世界,有可感但不可表达的世界,有可感且可表达的世界。第三,在可感且可表达的世界里,人对所感的领悟——或更确切而言,有能力并有机会感悟到具有根本重要性问题的那些人试图理解自己感悟的过程(注意:领悟本身是一个过程而不是一个时刻)——有三种可能的表达(叙事传统):能逻辑表达且不能不用逻辑表达的、能逻辑表达且能不用逻辑表达的、不能用逻辑表达的。 所谓“神秘主义”叙事,属于上述第三种表达方式,即不能逻辑表达的感悟。因为理解在表达之后,故而,有所感的人,对他自己而言,非如此表达而不能有所理解,或有所悟。西方近代以来兴起的“科学叙事”,属于上述第一种表达方式。不过,西方…